本报长沙讯 近日,从贵州省总工会传来喜讯,中铁五局电务城通公司京广项目部“谢启明劳模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贵州省劳模创新工作室”。该工作室自2016年5月21日成立以来,已先后荣获中国铁道企业协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奖、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中铁五局“五小”职工经济技术创新优秀成果、电务城通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成果等荣誉称号,研制成功“一种检测接触网定位线夹安装精度的检测装置”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该创新工作室在近三年里始终围绕项目中心工作,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为方向,积极投入到建功立业劳动竞赛、创新创效“五小”竞赛、合理化建议及QC科技攻关中,创新工法工艺,提高工作效率,减小工程成本投入,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坚持理论为“魂”,扎实筑牢创新基础。工作室成立之初便深刻认识到了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项目党工委、工会与贵州省劳动模范谢启明一道在场地建设、人员选择、保障措施等方面深思熟虑、广泛调研,顺利组建了一支具有共同理想价值的创新队伍。随后,创新工作室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理论知识学习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入手,抓牢了创新工作室成员的精气神。近两年来,该创新工作室坚持参加项目党工委组织的集中学习及素质拓展活动,并定期开展理论研讨及攻关会议,切实提升了理论指导实践及破解疑难杂症的能力,创新工作室孵化效能及综合效应得到了逐步体现。

二是坚持攻坚为“本”,全面服务施工生产。该创新工作室搭建在中铁五局重点工程—电务城通公司京广项目部。从近五年的数据来看,全国每年因定位器脱落造成弓网事故率逐年上升,2013年为2.8%,2014年6.2%,2015年7.2%,2016年则达到了9.6%,特别是在京广铁路,一旦发生定位器脱落,则会对铁路正常运行造成极大影响,轻则影响列车运行,重则导致京广线停止运营。为此,该创新工作室充分弘扬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及担当精神,采用QC小组与劳模创新工作室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定位装置安装状态效验研制出有效的校核工具,投入2.3万元科研经费,成功攻克了定位器本体销钉安装入槽状态确认、装置各部分卡槽尺寸和未入槽参数精确度高等技术难题,有效解决了夜间作业肉眼观察不到位导致定位器确认安装状态不可靠;避免二次投入人力进行平推导致施工成本增加;因定位器安装不到位,脱落造成的弓网事故等困难,以卓有成效的创新攻关能力解决了项目面临的施工生产难题。
三是坚持创效为“根”,确保引领作用发挥。该创新工作室坚持将创效能力作为生存之本、发展之源,力争形成“1+1 群”效应。其研制成功的“一种检测接触网定位线夹安装精度的检测装置”,目前已经作为现场施工安装人员的个人工具配发,安装校核过程简单、易操作,每组校核仅需10秒钟,且无需每周一次的平推,大大减少了天窗损耗,有效降低了风险次数和机械投入周期。参照该项目合同造价中腕臂更换数量12152套、软横跨更换1058组、接触线更换300条公里的既定工作量测算,采用该装置后缩减了专门设置的检查人员,极大降低了现场校核时间,每年可直接节约施工成本180万元,按照现有节点工期计算,累计共可节约成本约360万元,且随着国家前期电气化铁路建设逐步进入大修周期,接触网改造的项目会逐渐增多,此项新工艺所产生的间接价值在今后的电气化施工中将体现的更加明显。同时,该创新工作室近期正在组织骨干力量进行《经济环保的隔离开关支持装置研制》《分区所过渡施工工法》《移动高压室施工工法》《光电缆拉管铁路过轨施工工法》的编写,且正在攻关的《一种简便可循环回收利用铁路高压隔离开关支架装置》《一种接触网导线施放张力紧线装置》两项专利,如能取得理想成果,预计将实现经济效益100万元左右。

据了解,该创新工作室将工作开展与项目部422正线公里涉及的25站28区间工作量进行了有机结合,通过开展创建活动,有效弘扬了劳动伟大、劳模光荣的时代主旋律,真正促进了企业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和效益最大化,有力推动了企业的稳步发展,为实现强企富工的目标做出了突出贡献。(陈凯肖宇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