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于每个身处其中的企业而言都是开放的,而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开放或意味着缺乏竞争壁垒,却为其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阿里的上市让我们看到了平台开放的力量,市值超2500亿美元,却并没有推出一件“阿里制造”的商品,阿里是商品的搬运工,给电商的发展提供了范本,却也构建了一个较高的竞争壁垒,即打造平台,制定规则,培育生态。到目前为止,这一点在之后出现的电商身上被不断复制,却从未被超越。
梅特卡夫定律提到,网络平台的有用性(价值)随着用户数量的平方数而增长。这也就意味着,在初期就能抓住用户的平台就会有着天然的竞争壁垒,如同阿里的成功。
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平台化进程中尚未出现拦路者,大众点评未来蓝图所描绘的O2O平台梦正式起航还为时不晚。
平台——大家共同的梦
作为大众点评最强有力的竞争者之一的美团与大众点评有着一样的最终目的,即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打造一个足够大的平台。但两个公司像一棵大树上的两朵花,分别开向不同的方向。
如果说大众点评希望打造平台的方式是“包起来”,那美团则是“冲出去”。换句话说,大众点评是先打造系统,后延伸工具,而美团则希望用强势的工具开路,然后再做系统。
今年以来,美团同样在进行事业部改革,拆分餐饮、电影和酒店行业,也同样在加速发力原先除了团购之外的猫眼电影、美团酒店产品,并在外卖领域也表示了势在必得的架势。
跟大众点评相比,美团最大的优势在三四线城市,其此前积累的一线业务员优势让其在新开分站的时候有更充裕的人才储备,同时大众点评今年以来也在下沉三西线城市,这场三四线甚至五六线城市的争夺将可能是漫长的胶着。除非出现一款可以颠覆团购的新产品。
此外,两者最大的区别是,美团基本没有太多整合类的动作,每一个产品都是自己做,并迅速冲出一条路。比如猫眼电影在订座领域交易额已经成为老大,但大众点评直接把其他产品都接入平台之后,数量上可以反超猫眼。美团酒店目前已经在一线与去哪儿的一线团队碰面,而大众点评则直接接入OTA数据,用户可以直接使用产品。外卖产品同样如此。
从用户体验来说,亲力亲为虽说态度可嘉,却也面临着诸如拓展缓慢、战线太长管理有限等问题有待解决。相较之下,大众点评选择接入流量、服务的方式可以更快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服务内容,切实打造更优质的体验感受也赢得新的发展。
移动互联网应用未来的趋势是多入口,高度碎片化,大众点评用开放合作的方式,使商户、平台、用户三者的数据循环速度可以更快一些,是增量效应。而美团利用三四线城市优势的现状,会在多行业竞争对手围攻下后劲发力。
大众点评的“平台”背后
从商户角度来说,“越是高端的品牌商户,其需求就越多。而大众点评将迅速整合资源来满足商户的多方面需求。”大众点评副总裁姜跃平这样强调。
位于金字塔顶端的品牌商户,其需求有:品牌提升、效率提升、用户体验更好。而非单纯的低价吸引用户这样简单的模式。
就在一个月前,大众点评宣布收购ERP厂商天津天财商龙超过10%的股份,并宣布双方联手打造贴合餐饮企业流程的“云餐厅”模式,将商户的信息系统更加“互联网化”。
大众点评的解决方案是提供完整的营销方案,包括广告推广、团购、预订、外卖、大众微生活等各种产品,当然,接下来还会提供与ERP系统打通之后开发出来的新产品。
平台的另一端是用户,除了提供上述服务商户的营销方案之外,大众点评还积极接入酒店、电影选座等外部资源,让用户在大众点评实现吃喝玩乐的一站式消费。
满足了商户和用户两端的需求,大众点评的平台价值得到了进一步体现。据其最新数据显示,大众点评月度活跃用户已经超过1.7亿,月综合浏览量超过80亿,其中移动客户端浏览量超过80%。
海量的以吃喝玩乐为目标的用户流量会成为本地生活商户绕不开的门槛,而丰富的本地生活服务商户信息的增加会吸引更多的用户。这种良性循环建立起来之后,平台就拥有了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能力。
虽然大众点评目前也只是构筑了平台生态的雏形,其更多具体的业务还在发展和完善过程。但在模式厚重的本地生活服务行业,已经构筑了不能被轻易跨越的护城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