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公益活动 > 公益活动 > 正文
医治伤痛:玉树震区心理援助工作任重道远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3/11/5 9:33:57     
  “发生地震后最初的那些天,是人生中最昏暗的日子,每一天都在听闻亲戚、朋友受伤甚至遇难的消息,常常一个人哭。”她说。灾难过去了3年多,俄桑忠玛的心情依然没有平复,“每次有余震发生,即使是轻微的颤动心里都害怕得要命,如果是夜里有摇晃,那一晚肯定睡不着。”她说。  
  18岁的藏族女孩俄桑忠玛挥舞着手中的哈达,在阳光中笑得很灿烂。

  3日,她的家乡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迎来地震灾后重建的全面收官。然而,对于这个高三的学生来说,3年前的伤痛依然挥之不去。

  2010年“4·14”地震中,她的哥哥被坍塌的房梁轧断了腿,至今身体内的钢板还未取出。回忆那个黑色的清晨,俄桑忠玛依然心有余悸。突如其来的强震使当时刚刚开始上早自习的同学乱作一团,在剧烈的摇晃中,她和同学们哭着跑到了楼下。

  “发生地震后最初的那些天,是人生中最昏暗的日子,每一天都在听闻亲戚、朋友受伤甚至遇难的消息,常常一个人哭。”她说。灾难过去了3年多,俄桑忠玛的心情依然没有平复,“每次有余震发生,即使是轻微的颤动心里都害怕得要命,如果是夜里有摇晃,那一晚肯定睡不着。”她说。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副教授祝卓宏说,每一次重大灾害后,精神疾患的发病率一般超过10%。而因灾难产生的压力,因人而异,有的会持续几年甚至更长。

  青海省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主任马显明告诉记者,玉树发生地震后,青海省成立了灾后心理救援领导小组,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和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截至目前,心理援助工作的受益人数达20万人。

  他介绍说,地震前玉树州的精神卫生和心理服务资源几乎为零,目前资源依然极度短缺。

  他表示,3年多的重建中,玉树的各级干部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既是灾难的经历者,又是重建者,是目前心理干预的重点目标人群,青少年也需要长期持续的关注。

  “从3年的实践来看,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大是开展工作的最大困难。”马显明说,“将来我们要将心理和精神卫生知识纳入当地基层医疗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务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尤其要充实当地藏族医务人员的在职教育内容,才能持续开展灾后心理重建工作。”
责任编辑:王雅思

【字号 】 【打印】 【关闭
  
推广:玉树,震区,心理援助,,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