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高层动态 > 高层动态 > 正文
利率市场化:第二只靴子的期待
来源:北京商报       时间:2013/11/1 9:38:22     
  利率,从经济学角度来讲,除了它本身就是资金的价格代名词之外,它与价格之间的另一层渊源在于:一直以来,“利率”与“物价”一词始终都是捆绑在一起的一对孪生词汇。因此,谈到我国利率市场的改革史,就不可避免地要触及价格改革史。实际上,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还离不开利率体制的构建,而关于这一点,还要从四大国有银行从央行的分离开始谈起。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弹指35年,被赋予重要改革期待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接棒。十八大后,履新总书记的习近平将离京调研的首站选在改革先锋省份广东,并在那里对改革提出希望,“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惟有了解改革从哪里起步,方可明白改革要向何处去。为此,我们撷取了财税、金融、国企、城镇化等改革史的重大片段,以期重新凝结改革的共识、重新凝聚改革的勇气。

  酝酿期

  首次确定改革目标

  利率,从经济学角度来讲,除了它本身就是资金的价格代名词之外,它与价格之间的另一层渊源在于:一直以来,“利率”与“物价”一词始终都是捆绑在一起的一对孪生词汇。因此,谈到我国利率市场的改革史,就不可避免地要触及价格改革史。实际上,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还离不开利率体制的构建,而关于这一点,还要从四大国有银行从央行的分离开始谈起。

  在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中国人民银行是惟一的金融机构,它既承担中央银行的监管责任,也开办商业银行的业务。

  从1979年起,国家开始对金融体制进行改革,此后的五年间,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相继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单独设立,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城市信用合作社陆续成立。从1984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不再办理针对个人和企业的金融业务,而是专门负责稳定人民币币值和管理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分家,使得此后利率改革有了基本前提。但有了前提并不意味着改革就会立马启动,任何一项改革的启动都需要足够的动力去推动。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有个非常流行的词叫“价格双轨制”,计划内生产的商品由计划定价,计划外生产的商品则由市场定价。定价方式不同,自然产生价差,于是就有套利的机会。许多人钻起了空子,倒买倒卖,牟取价差。

  到了1988年,政府提出“价格闯关”,想一步到位地全面放开物价,结束“价格双轨制”。但由于多年来的价格控制,放开价格自然与涨价的传言联系在一起,抢购风潮愈演愈烈。到1988年8月,许多人开始成群结队地从银行取出存款,涌进各个商店,抢购任何能够保值的商品。进而演变成了全国性抢购风潮,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两次提高储蓄利率,并开展保值、有奖储蓄,将老百姓手里的钱重新吸收回来。到1990年,治理整顿工作有了成效,通货膨胀已经得到控制,但先前出台的政策太过猛烈,留下了不小的后遗症。抢购风潮一过,人们的购买热情迅速冷却,市场变得疲软不振,“急刹车”使经济增长猛地减缓下来,如同一架飞机一头栽到地上。

  这样的教训,为后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埋下了伏笔。再加上当时国际上利率市场化大潮迅速推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1992年,也就是邓小平南巡那一年,面对国内的经济金融形势,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以此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在当年的中共“十四大”上,利率市场化改革历史性地进入了改革大纲,首次提出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的管理体系”。

  “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这样的改革目标显然仍有局限性,但却首次提出了“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攻坚期

  银行间市场破冰

  尽管“十四大”已经确定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但在此后数年的时间里,推进进程却相当缓慢,直到1996年宏观经济险些硬着陆,付出惨重代价之后的央行才终于启动了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步伐。

  并且在这一次启动之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一直处于快速推进的状态,直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 

  1992年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加速推进,我国的经济连续四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速。成果虽然丰硕,但是代价同样惨重,利率市场机制的缺失导致市场本身缺乏调节能力,宏观经济迅速过热,CPI于1993年1月刺穿10%之后一路节节高升,经济增长的大部分成果都被超高的CPI数据吞噬。

  利率的过度管制显然是导致当时通胀骤增的元凶。

  随后几年中的加息动作虽然遏制了可怕的通胀势头,但由于动作过猛,负面效应也很快显现。

  企业融资成本的上升令经济增速出现快速回落势头,经济硬着陆风险逐步显现,央行于1996年5月1日又很快调转枪头宣布降息重新刺激经济。

  在该次降息之后,面对着越来越大的经济硬着陆风险,以及强制利率调控的失败,央行终于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1996年6月1日,央行宣布放开银行间拆借利率,拆借双方可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利率市场化进程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万事开头难,迈出了第一步之后,利率市场化很快获得较快推进,即便是其后的亚洲金融危机也没能阻止这一步伐,一场由央行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在随后几年里快速推进。

  很快,银行间市场利率管制也逐步放开,实现了市场化定价,各种票据、国债以及一些政策性金融债市场获得了自主定价资格。但整体而言,1998年之前,我国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和国债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对于最核心的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却一直没有放开。

  1998年,朱镕基上任国务院总理,在他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利率市场化开始朝着深水区迈进。央行先后分三步允许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大中型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10%不变。

  虽然这只是一小步,但却是贷款利率市场化的破冰之举。此后,贷款利率上限的市场化有序推进。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我国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令这项改革戛然而止。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的破产震动整个华尔街,金融危机的阴霾迅速扩散到全球,我国的GDP增长于当年四季度突然放缓,国务院推出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救市。在当时的背景下,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加大金融危机中本已十分敏感和脆弱的银行业经营风险,同时也将降低政府对整个经济宏观调控效果的控制力,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被暂停。

  而这一停,就是四年。

  决胜期

  贷款利率先行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市场化改革的大势一旦确立,任何阻力最多只能耽误事物发展的进程,却左右不了事物自身运行的方向。尽管金融危机的阴霾令官方层面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中断了四年,但四年间,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微妙作用下,我国的利率市场正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4万亿元投资之后,国内的通胀从2010年开始抬头,银行大量发行理财产品,基金公司也大量发行各种基金……这些产品的出现,打破了原有以银行定期存款为主的理财收益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变相实现了存款利率市场化,提升了中国的金融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的相对自由化和市场化。

  而与此同时,由于利率市场尤其是存款利率的管制并未放松,过低的利率使得老百姓不愿将手中的闲钱交给银行,这也导致了银行放贷能力受到较大限制,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取发展所需资金。于是,全国各地形形色色的地下钱庄开始崛起,江浙尤其是温州一带的地下钱庄尤为活跃,最疯狂的时候曾经出现了“满城借贷”和“人人都是食利者”的怪象。当这种高利贷疯狂到一定程度,民营企业很快就不堪重负,老板跑路事件频发,民间资金链的崩裂一触即发。为缓解这种局面,国务院启动温州金融改革,希望通过民间资金阳光化来缓解畸形的利率市场格局。

  其实,地下钱庄只是利率不对称管制之下的缩影之一。雷曼兄弟破产后短短的两个月内,央行连续四次降息累计180个基点,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降息之后,在4万亿元投资推波助澜下,国内物价涨幅很快刺穿了当时央行划定的2.52%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大量的民间资金不愿进入银行坐等贬值,转而疯狂炒作物价进行投机牟利,房价暴涨,甚至大蒜、土豆等也成了炒作对象,一时间“豆你玩”、“蒜你狠”等涨价风潮蔓延。在这样的背景下,发改委和物价部门充当了控通胀的先锋,大量的企业先后受到约谈,被政府部门要求禁止或延缓涨价计划。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消散,新一轮利率市场化改革再度起航。2012年6月8日和7月6日,央行先后允许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上浮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下浮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我国利率市场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今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全面放开人民币贷款利率管制,距离告别利率管制时代、实现利率市场化仅剩一步之遥:放开对存款利率的管制。至此,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贷款端改革已然修成正果,贷款利率彻底实现了市场化。

  从“十四大”开始明确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到今天,我国的利率化改革之路已经走了21年,而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离最后成功仅差一步之遥,即存款利率的彻底市场化。

  有人认为,贷款利率市场化是最难啃的一块骨头,因为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可能导致银行过度竞争,引发风险,改革难度最大,各国利率市场化的完成均以存款利率上限放开为标志。 因此,在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新一届的政府将以什么样的勇气去面对这最后一道难关,值得期待。

  问路未来十年

  存款利率市场化何时推进

  经历了20余年曲折漫长的改革历程,时到今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仅剩存款利率上限放开这“惊险一跃”。如何将这场重头戏演绎得尽善尽美,确保万无一失,正在考验着央行、金融机构的智慧。

  ■ 一步到位还是循序渐进?

  利率市场化现在还剩下最后一步,即存款利率何时放开。经过前期近20年的开放,银行贷款利率已经完全实现了市场化定价,但在存款利率方面仍然只实现了有限的市场化,只允许银行在基准利率基础上最高上浮10%,因此,市场上现在鼓吹的利率市场化,实际上也就是希望央行打开存款利率10%这一最后的限制。

  目前多数分析人士认为,存款利率放开需要存款保险制度、大额可转让存单等辅助机制的出台,但实际上,从今年以来周小川的表态看,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已经没有障碍,大额可转让存单的推出也只是技术性问题,宏观经济的承受能力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根据国外利率市场化历史和经验,利率市场化一般都会推高市场利率,这一点在我国同样不例外:今年我国央行允许存款利率上浮10%,大量银行为吸收存款选择将存款利率一浮到顶,如果10%的限制放开,银行间存款利率无疑会出现更大幅度的上浮,而这种上浮的成本也最终必将转嫁到融资企业身上,推高贷款利率,加大企业融资成本。

  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到底以何种形式实现,是一步到位,还是循序渐进?大部分专家认为,激进的改革可能会导致失败,尤其是现有的经济基础回稳不够明朗的背景下,贸然一步到位,可能令宏观经济面临不可承受之重,尤其是我国银行信贷主导的社会融资体系下,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步伐一定要适度。

  2012年以来,我国GDP增速再度明显放缓,直到现在未现明确复苏势头,何时推进存贷利率的市场化,需要勇气,更需要时机。

  ■ 新风控体系如何搭建?

  由于利差贡献了我国银行业80%的利润,利率市场化之后,将对银行业的经营带来巨大的冲击,银行倒闭或将不可避免,因此如何控制风险,既考验着银行管理层的智慧,也考验着监管层的智慧。

  对于央行和银监会而言,利率市场化之后,由于放松了对银行定价的管制,如何重新构建一个新的风险管理体系,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980年开始,美国启动大尺度的利率市场化,其直接后果是:当年美国倒闭银行家数突破两位数,并与日俱增,1989年达到创纪录的531家。

  同样的问题在中国也不可避免,防止利率市场化之后的银行业系统风险,尤其是如何化解“大而不倒”的问题,是央行和银监会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看来,金融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步都需要很多准备。一旦放开全面竞争,就将有竞争失败的机构退出行业。这些失败机构的存款人如何避免无辜受损需要某种机制。这就是现在正在做的存款保险制度。

  同样,银行本身风控问题也不容忽视。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利率完全实现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在流动性管理上还是有一些困难,比如说一家银行比另一家利率高,有可能导致存款搬家,给银行流动性带来冲击。利率市场化无疑将对商业银行产生重要影响,在金融脱媒趋势下,存款利率一旦放开,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显著上升,将对整个银行体系尤其是中小银行经营带来明显挑战。

  连平指出,银行业将面临盈利下降、风险增大、流动性管理难度增加、定价能力提升等各方面的挑战,银行业需要调整资产结构、优化信贷结构、改变收入结构、尝试综合化和国际化经营等方面来加以应对,并着力提升定价能力、流动性管理和风险管理的能力。
责任编辑:王雅思

【字号 】 【打印】 【关闭
  
推广:利率,市场化,,,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