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镇化建设,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能否顺利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样,建设平安中国,法治环境建设也是长远和艰巨的战略目标,推进城镇化建设,社会治安环境是最基本的保障。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考验。必须对此进行研究解决。当前存在主要问题:
1.社会管理存在盲点和死角。由于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推进,有价值的地段大多都已拆迁,主要是没有拆迁的城郊周边的棚户区和农民工集居区域的外来人口犯罪;终年流浪街头的老弱残乞讨人员侵财和流窜居民小区的弱智精神病者伤人等治安案件。另外,刑事案件总量虽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入室盗窃、拦路抢劫、等恶性案件时有发生。
2.治安防控基础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警务进社区的实际效能还没能充分发挥,也存在“有室无警”情况。二是社区治安员队伍参差不齐。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差距较大。现代技防电子监控设施还需进一步升级更新。
3.齐抓共管格局尚存机制障碍。一是易发案的小旅店、歌厅、发屋、网吧、洗浴等治安管理经常出现公安与工商、城建、文化等部门推诿扯皮。二是中介、废收站等易成犯罪份子藏匿、销赃场所,而公安与房管等部门往往因职责交叉管理而漏空。三是房屋开发项目和建筑施工工地,外来农民工欠薪、讨薪纠纷等群体事件。
4.执法队伍的综合素要进一步提高。有的特权思想严重,对群众冷横硬冲;有的以权谋私甚至贪赃枉法;有的不学无术、少练低能、粗暴执法从而导致矛盾激化。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1、增强技物防控能力。落实确定设施故障管护维修责任和督办责任主体,保证群众安居。注重公共停车场建设管理,加大规划和投资力度,改变机动车因停车场地少而停放无管理的街路、庭院被盗状态。发挥电子警务监控网络的核心技术作用,以繁华街区、交通要道和出城口为重点,加快建设区域化、网格式治安、交管视频监控系统,尽快使社会治安综合整治走上现代科技为支撑的高效轨道。
2、加强“严打”,惩处罪犯,压制刑事发案率。公安部门警钟常鸣除恶不怠、坚持命案必破理念,加强“打黑除恶”,攻克群众深恶痛绝的杀人、抢劫等危害严重的八类犯罪案件。并由综治办牵头,公安、民政、教育、区街等部门齐抓共管,下力气管控校园青少年和社会流动人口犯罪、流荡街面的乞讨人员和精神病人危害社会等易发犯罪的社会死角。
3、加强社会治安的各项基础工作。一方面理顺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明确市区和市直部门之间职责,强化协调督办,加强对易作案场所管控;改善街道和乡镇工作机制,加强基层联防群治网络,改变各自为政、管理不顺状况;研究划分派出所与社区警务的关系和职责,确保警务进社区发挥作用。
4、从严治警,全面增强公安干警队伍素质。公安队伍是党政部门和群众高度关注、寄予厚望、赖以除暴安良、执法为民的“刀把子”,直接影响法治环境建设。针对公安队伍的薄弱环节加力整训。以英模为榜样,强化政治思想教育,牢固树立从警爱民、执法为民理念。以“禁令”“条规”为尺度,深入开展刹风整纪,清除害群殃民之徒,警示干警、纯洁队伍。以素质能力为目标,狠抓专业训练,严格实行执法持证上岗制,增强各警种专业素质,提高执法能力和办案质量。
5、疏导结合,化解矛盾,特别是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的拆迁、回迁和农民工讨薪的集体事件,及时了解发现苗头问题,综治部门要组织法院、建设、信访、人劳等同相关部门及时化解,要保障拆迁户及时回迁安置,保障农民工的劳动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