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商场 > 商场 > 正文
何新明:从容驾驭道与术,带领东鹏品牌振翅腾飞
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       时间:2013/8/12 14:19:58     
  摘要《 “南风古灶500年薪火不熄,这也是一种道。陶窑里的薪火相传,折射出一代代石湾人对陶瓷文化的感情,厚如生命。在2008年,何新明提出来了“以此为生,精于此道”的理念,这也是他三十年来悟出的道理。何新明说,“我今天的成就不是因为我别人更聪明、更能干,而是因为我比别人更专心、专业、专注,30年只服务一个企业,一个品牌。” 》 

  摘要《 “南风古灶500年薪火不熄,这也是一种道。陶窑里的薪火相传,折射出一代代石湾人对陶瓷文化的感情,厚如生命。在2008年,何新明提出来了“以此为生,精于此道”的理念,这也是他三十年来悟出的道理。何新明说,“我今天的成就不是因为我别人更聪明、更能干,而是因为我比别人更专心、专业、专注,30年只服务一个企业,一个品牌。” 》

  文·本刊记者 李宇健

  关于“何新明”这一名字,似乎并不经常出现在大众的视线里。“也许你并不了解‘何新明’这个名字,但在你家里一定用过他生产的陶瓷。”销售现场的一位工作人员微笑着对记者说。

  何新明常常以一个典型的南方中年汉子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这也完全覆盖了他作为大老板的架势。而这个看似普通的老板,却是一个陶瓷帝国的缔造者,掌控着中国建陶龙头企业广东东鹏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称“东鹏”)——超过40年建厂史的东鹏麾下员工7000余人,光品牌价值据估计就达80亿元以上。

  时至2013年,何新明已连续蝉联陶瓷行业风云人物,并担任过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副会长、广东省陶瓷工业协会副会长、首届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等要职,成为了中国建陶行业的领军人物。也许,这是对他当初用青春押注明天的最大回报。

  英雄本色

  何新明在1981年走出校门后即加入东鹏的前身“东平陶瓷厂”,此后再没换过地方。从普通技术员一步步做到董事长,论职业忠诚度,足可令如今视跳槽为家常便饭的年轻人咋舌。

  从那段岁月的经历来看,很难简单地定义何新明那一代“50后”到底是命途多舛,还是天降大任。何新明说,“小时候遇上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没吃饱;该读书的年纪遇上文化大革命,只好上山下乡;尝尽苦头之后,遇上改革开放,拼了命艰苦创业。”

  他清楚记得,当年背着简单的行李豪情万丈地到东平陶瓷厂报到时,想象中自动化、机械化的明亮厂房,变成眼前简陋无比的草棚作坊,那真叫一盆冷水照头淋。不过在经过了激烈思想斗争后,他最终决定留在这家不起眼的小型乡镇企业里,继续追寻他的梦想。

  1996年,经历万千艰辛的“东平”通过兼并和重组改名“东鹏”,在何新明的带领下再战江湖。而关于“东鹏”名字的来由,何新明讲起了一段故事。

  “东”是东平,代表传承传统不忘本,“鹏”则是《逍遥游》中“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寓意振翅高飞。据何新明说,“当时佛山陶瓷业内有个讲法,凡是“能飞的”都做得不错,比如鹰牌、海燕、蝴蝶等,“鹰”已是飞禽中最厉害的角色,可惜让人捷足先登。”后来他绞尽脑汁,埋头查书,发现只有传说中的大鹏能凌驾其上。“现在回想起来,也是挺大胆的想法。”何新明笑道。

  卧薪尝胆后东山再起,在业内获得了一定知名度的东鹏和何新明,到了2001年前后,又遇到一次更严峻的挑战——企业转制。

  主要竞争对手鹰牌提出要收购东平,何新明想,好不容易养大的孩子怎么能随便给别人呢?在征得“老板”石湾镇政府同意后,实施了当时流行的管理层收购加员工持股,何新明出任股份公司董事长。

  从此,“草根”出身的东鹏挣脱固有体制的束缚,真如鹏鸟般扶摇直上。

  现在看来,作为东鹏的一家之主,何新明的身份既不同于传统国企老总,亦不同于纯粹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老板。对乡镇集体企业裂变的过程中,时时发生的诸如所有权与管理权之间、老板与职业经理人之间错综复杂的争议及风波,给企业持续发展带来的挫伤,他当然会有所思考和警觉。

  “任何企业绝不能以企业的规模作为炫耀的资本。如今的行业竞争已不单单是大鱼吃小鱼的问题,更多的是快鱼吃慢鱼。大企业不重视自身的管理问题,很可能被后来居上的小企业吃掉。恐龙时代的终结就是很好的前车之鉴。”在《东鹏之道》这本书的背面,何新明写下了这一段企业经营之言。

  关于《东鹏之道》一书,就是何新明用朴实的第一人称讲述了他与东鹏31年(截止出版日)来的不解之缘,揭秘了他带领东鹏品牌“振翅腾飞”的心路历程。毫不夸张地说,《东鹏之道》是一部中国陶瓷人在小作坊成长为行业领袖品牌的创业传奇,也是一部中国陶瓷行业崛起于世界的历史,又是一部讲述在改革开放史中陶瓷行业教父的经营管理秘笈。

  可以说,那个时代的精华,均凝聚于此书。

  “我们那代人,就是踏实肯干,能吃苦”。他说,“我们那一批出来干企业的,共同特点就是学历不算太高,没有海归也没有博士,但学习能力很强,胆子特别大,善于抓住机遇,踏实肯干,能吃苦。”

  说起在那个时代的企业家,何新明最佩服的是柳传志。何新明说,他与柳传志身上有相同的那时代的“烙印”。说起柳传志,何新明犹如在向记者介绍自己的一位“老朋友”,并津津乐道。

  在何新明看来,柳传志取得成功有四大要诀,第一,他凭借自己超强的敏感度把握了市场的咽喉,抓住机遇;第二,坚持创新,从“买”技术到“卖”技术,柳传志把中国的品牌推向了世界;第三,有胆色,他收购IBM,把众人眼中的“包袱”变成实力;第四,对企业有把握度,把高层变动的危机化整为零,个人进退自如,在接班人培养上体现胸怀和远见。

  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自2008年的金融风暴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市场需求普遍萎缩,但是东鹏的业务却没有像其他陶瓷企业那样受到影响,反而因为产品的创新能力和新市场的不断开拓而保持高增长。

  很多人此时才开始关注东鹏陶瓷“逆势增长”的原因。但是他们似乎忽略了,东鹏陶瓷其实早就已经跟市场的“势”脱节,拥有了一种内生性的成长节奏。东鹏的崛起,除了得益于早期的品牌定位和战略布局,更重要的似乎是在日后企业发展过程中对创新的坚持不懈。

  定而能慧

  站在东鹏陶瓷总部的展销厅里,看着来来往往的顾客,你很难想象眼前的这家企业曾经多次经历命悬一线的危机。在逆境中腾飞,东鹏陶瓷身上似乎有着其他同行无法复制的“光环”,而这种“光环”就是来自于何新明对创新的执着和追求。

  熟悉何新明和东鹏艰难创业史的人,都记得1994年5月佛山那场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那之前两个月,何新明才刚刚当上东平陶瓷总厂一把手,正准备大干一场,而突如其来的洪水把地处低洼的东平陶瓷的厂生产设备淹了个透。

  在几乎复工无望的情况下,新厂长何新明硬着头皮,带领愿意留下来的100多名技术骨干和老员工,经过一轮痛苦挣扎,总算起死回生。何新明后来回忆说,经历过东平那次“濒死体验”的考验,为企业的性格铸下难以磨灭的印记,也彻底改变了他的思维模式,即仅仅依靠行业繁荣的运势获得快速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何新明在痛定思痛后得出了一个结论:企业必须保有不惧任何洪水冲刷的独特资产,那就是“品牌”。

  这之后,何新明开始了他十年如一日的自主品牌创新之路。“如果说做好品牌是愿望,那么创新就是实现愿望的动力。”何新明说。

  对于东鹏的创新之路,何新明认为最触动他的还是“金花米黄”的诞生。据何新明回忆,1998年的一个晚上,在佛山宾馆接待客人的他被电梯门口的一块石材吸引了,为了做出这种具有石材效果的瓷砖,他召集了几个研发人员在电梯门口研究了两个小时。在研发阶段,何新明每天都到研发室里看进度。5个月后,“金花米黄”面世,并为东鹏带来了“一瓷成名”机遇。

  直接今天,东鹏仍在不断地进行着产品的创新——在2012年底,“皇家玉”、“亚马逊”和“世界洞石”等产品面世,再一次见证了以东鹏在玻化砖领域的技术水平已经跃居全球领先。

  关于这几款产品的宣传,在东鹏大厦的外墙上有这一些列的广告语,而其中的一句广告词尤其显眼——王者归来。“站在的世界高度,王者归来的含义就是‘王者,为国际最高端’”。何新明说。

  对于这款产品的研发理由,何新明说,“行业里目前对玻化砖的关注正在日益减少,大家都在做其他赚钱的产品而忽视了传统瓷砖。就在这个时候,东鹏加大了对玻化砖的研发力度。”

  据说,意大利的设计师都为之震撼,并称上述产品为革命性的创新。“当大家都没有在关注这个产品的时候,我们还是把它做好,坚持创新,就可以引领潮流。”何新明说,“我们从创新开始作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地去打造核心竞争力。引导行业的潮流。品牌也是创新的带动力,创新起到支持品牌的作用。”

  东鹏的创新虽然一次次地为市场带来高品质的产品,但是与专利被侵权的纠纷也纷至沓来。“在陶瓷行业,创新是有代价的。”何新明说。而这个代价,就是允许同行模仿。

  当然,何新明也并不是一开始就“默许”同行无节制的模仿,只是面对高额诉讼成本,于东鹏也无大益处。而如今,对于那些依靠模仿东鹏生存的企业,何新明也默默想通了。

  他认为,同行的模仿在客观上提高了产业整体上的品质。正如何新明所说,旁观许多中国制造业在全民价格战、无人创新的恶性竞争中,纷纷走上了品质、价格轮番走低的恶性循环。相较之下,建陶行业无论是产品品质和设计能力上都远远超越10年前的水准。

  “在创新的知识产权方面,我们有奉献的精神。”面对竞争对手的模仿,何新明却这样认为,“东鹏现在是受到行业尊敬的企业,对行业的贡献很大。在科研的投入上,我们耗巨资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到目前为止,我们已有300多个产品专利,这些都是创新的结果,也是我们品牌核心竞争力。”

  在不断创新和高效市场转化率的支持下,东鹏陶瓷获得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度建筑陶瓷全国销量冠军”称号,在国内建材市场普遍疲软的2012年,东鹏瓷砖也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逆势增长。

  尽管到2012年底经独立权威机构评估,“东鹏”品牌的价值超过人民币80亿元,但这家时时走在中国建陶业潮头的公司,身上乡镇企业“不忘本、不骄奢”的朴实烙印,仍深深可见。

  到过东鹏陶瓷集团总部的人会发现,坐落于佛山城区西侧的那栋办公楼算不上特别气派。据东鹏内部员工介绍,东鹏大厦原是石湾供销大楼,2004年东鹏收购过来后加以改造而成。

  何新明说过,任何企业都不能仅以规模作为炫耀的资本。的确,论规模和年销售总额,即使与“陶都”佛山的众多建陶企业相比,东鹏也不算老大,但建厂40年奠定的江湖地位,并非一般后起之秀通过“模仿”所能随便撼动。

  精于此道

  “南风古灶”500年薪火不熄,这也是一种“道”。陶窑里的薪火相传,折射出一代代石湾人对陶瓷文化的感情,厚如生命。

  在2008年的东鹏陶瓷经销商总裁班上,何新明提出来了“以此为生,精于此道”的理念,这也是他三十年来悟出的道理。何新明说,“我今天的成就不是因为我比比人更聪明、更能干,而是因为我比别人更专心、专业、专注,30年只服务一个企业,一个品牌。”

  “以此为生,精于此道。”走进东鹏大厦,无论在那里都可以第一眼就能看到郑重其事地贴在墙上的“八个红字”。“这是一份责任感,一种追求,由此激发出来的敬业、执着、忠诚、奋斗的精神。”何新明说。

  对正在崛起的新一代企业家群体,何新明也有忠告。他说,他们综合素质更高,视野更广阔,但面对的市场环境也更成熟,竞争更激烈,已不能像前辈们一样,靠抓住某些重要机遇打出一片天地,而是要比拼基本功和综合能力,比拼谁更有耐心。“年轻人要懂得坚持,踏实地干,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也自然会水到渠成。”何新明说。

  展望未来,何新明说,“东鹏会结合自己的实际,一步一步的实现我们的目标。我们规划到2016年集团公司实现100亿,然后再分解到每一年的增长,所以我认为一个企业必须要有战略,没有战略就没有方向,但是必须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做。”

  在他看来,未来十年左右,为了适应竞争环境的改变,陶瓷企业将要推进更全面的转型升级,首先是企业必须重新考虑自身的战略定位,比如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更多向高端产品倾斜。

  的确,未来的陶瓷行业将更加重视品牌要素,陶瓷行业的品牌将从以往的低关注度转向高关注度状态,与日用消费品或汽车产业一样,消费者的品牌选择意识不断提升,现有的数以千计的各种品牌,将会由数量较少的中高端品牌取代。

  对于行业的未来,似乎他仍旧充满信心。

  但令人好奇的是,何新明在交谈中很喜欢描述行业的过去和未来,也喜欢描述他麾下的“东鹏人”故事,但却很少描述自己。在他看来,南方的企业家尤其是广东的企业家,给人印象通常是埋头挣钱,不事张扬。何新明是粤东梅州客家人,无论外表谈吐,还是行事举止,他身上属于那个年代的“广东老板”的意味相当浓厚。

  对于低调朴实的他来说,企业家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专心致志把企业经营好,多纳税,多创造就业机会。他说,东鹏有7000多员工,他们身后是7000多个家庭的衣食住行,能让他们生活无忧,过上好的日子,就是我们对社会的重要贡献。

  回顾32年的职业生涯,何新明以寥寥数语做了总结:“天道酬勤”一直以来都是他的信条,而“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就是他浓缩漫长的32年的全部。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自命不凡。又让人想起那八个字:“以此为生,精于此道。”

  但是,何新明也表示,可以用“以道御术”来形容这32年。

  对何新明来说,道者,就是战略目标、方向;而术者,即手段、谋略和智慧。精于韬略,善于运筹,道为本,术为用,术合于道,相得益彰,就是道与术的完美结合。道之为体,惟此为大;术之为用,以道御之。体用相生,是为极道而至术。

  对于如何驾驭“道”与“术”,对32年的来坚守其“道”的何新明来说,似乎已是柔韧有余。
 

责任编辑:文瑛

【字号 】 【打印】 【关闭
  
推广:何新明,驾驭,东鹏,腾飞,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