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告风云榜”历史档案之 传媒品牌管理者
上海《青年报》创刊于1949年,是新中国第一份青年报纸,伴随了几代上海人成长。
20世纪80年代,《青年报》一度达到99万份的发行贵。但在90年代以后,报纸经营逐渐走下坡路,陷入了困境。
2003年9月,上海《青年报》成功引入雄厚资本,全面启动了改扩版和经营创新计划。广告经营上,短短1年时间,上海《青年报》广告收入有了10倍以上的增长,2004年实现年收入.亿元以上,一举挤身上海报纸三强.被业界称为“上青报现象”。
进入21世纪以来,传媒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媒体在记录中国社会变化的同时,自身的经营、管理、运行状况也在发生着一系列的深刻变化。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纷纷崛起了诸多新兴主流媒体,他们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创新的市场策略带动了报业市场的竞争,促进了报业的改革,一时间,“新主流媒体”的崛起成了2005年媒体产业最热门的话题。
本次“中国广告风云榜”之“上青报现象与新主流媒体崛起“论坛会后,本刊记者就最热门话题采访了上海青年传媒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崔斌。
本刊记者:从各地新兴媒体的发展情况肴,他们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迅速扩大,并已经改变了当地媒体的传统格局。您是如何界定“新主流媒体“的?
崔斌:我认为新主流媒体的特征首先是新,或刚创刊,或最新改版;其二是在其发行区域和读者群体中具有相当影响力;其三它必须具有一定发行规模和收入规模。按照这个标准,如上海《青年报》、《京华时报》、《重庆时报》、《新京报》等都应该可以纳入这个范畴。
本刊记者:上海《青年报》作为新主流媒体,它的迅速崛起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崔斌:无论是《青年报》还是其他新锐媒体,他必须在社会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作为都市主流报纸,在拥有受众较为集中关注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创造对 社会强有力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施加于社会主流人群的,并通过影响他们进而影响社会。当新主流媒体品牌逐渐走向成熟化,那么它所占市场运作的程度也就随 之增高。品牌的成熟和市场运作程度提高后,媒介的市场运作程度、
媒介的品牌也会成熟壮大。
本刊记者:您怎么看待传煤产品和广告价值之间的关系?
崔斌:我是站在一个经营者的立场上,从资本角度来认识传媒业的,如果把传媒业作为一个产业来看待,那么报业生产的最终产品是什么呢?首先它不是’‘报纸” 本身,其次也不是广告版面,我认为除了以发行盈利的少数报纸外,可以说报业生产的最终产品就是“广告价值“。惟有生产出“广告价值“,才完成了报业的生产 环节,从而通过广告部(或广告代理公司)把生产出的“广告价值”这一根本性的产品销售出去。因此,一个报纸广告多少是由该报的广告价值的生产能力和销售能 力共同决定的,而“广告价值”的生产能力起主导地位。
本刊记者:如何使广告价值最大化?
崔斌:了解“广告价值”是由哪些环节决定的,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实现广告价值”。以报纸为例,报纸的广告价值由报纸的内容、发行及品牌形象共同决定,或者说由三者共同造就的“社会影响力、公众注惫力”所决定的。
本刊记者:作为一个媒体品牌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此次上海《青年报》
借势“中国广告风云榜”.是否也是您品牌营悄策略的一个体现?
崔 斌:在这次盛会中,上海《青年报》不仅得到了表彰、荣誉,而是获得更多的专业新知,更重要的是依托《广告导报》深厚的资源,是我们媒体传播出去的绝佳机 会。作为中国广告业首次专业’‘打榜”,也是中国广告业首次联合企业、营销等相关经济行业举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一次聚会,它为我们提供了广告业学 习、沟通、交流、互动的机会,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高规格的企业品牌宣传、展示企业形象、扩大业务交往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