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在美国和加拿大裁员近2000人后,IBM近日又一次举起裁员“重拳”。这一次,它将“重拳”挥向全球,裁员达到史无前例的8000人。裁员背后,是这位曾经辉煌一时的“蓝色巨人”日益难看、疲软的业绩,如今这头大象是否还能跳舞? 裁员愈演愈烈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IBM这家科技巨头就一直被裁员事件缠身。2009年3月,IBM公司裁减美国区员工5000人,占到当时IBM美国员工总数的4%;2010年在全球多国裁员1800人;2012年在北美裁员近2000人…… 近日,一份裁员计划又将IBM至于舆论漩涡中IBM在全球范围内裁减约8000名员工,裁员包括各个种类的职位,从普通员工到公司高管均被覆盖。据媒体报道,IBM美国员工已陆续收到裁员通知。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IBM的员工总数为434246人,此次裁员人数占比约2%。 大规模的裁员举措,也带来了高额的裁员费用。据悉,此次的裁员费用则高达10亿美元,而根据一份公开资料,IBM2012全年的净收入为38亿美元。此外,10亿美元的裁员计划也是IBM近几年最大的一次,该公司2012年重组计划花费8.03亿美元,2011年为4.4亿美元。 此次裁员也引起IBM股价动荡,周三美股市场收盘,IBM股价下跌2.78美元,报收于201.20美元,跌幅为1.36%。 巨头没落? 对于此次裁员,近日IBM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在科技行业内的变化经常性发生,转型则是我们商业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一定程度上的劳动力重新组合是我们业务经常性的要求。考虑到我们所在行业的竞争因素,我们不公开讨论人事计划的细节。” 不过,在外界看来,这份声明只是IBM给自己找的一个“台阶”,不断下滑的业绩才是其裁员的根本原因。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此次裁员计划的一个重要背景,是今年4月IBM公布了其令人失望的一季度财报。 财报显示,在今年第一季度,IBM营收净利双双下滑,营收更是大幅下滑17%,每股收益为3美元,不及分析师平均预期的3.05美元。据称,这是自2005年以来IBM季度盈利首次不及分析师预期。 “通常公司裁员都是节省成本需要,根据最近IBM的财报和业绩来看,其增长势头并不理想。”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告诉商报记者,在全球经济复苏疲软的大背景下,整个IT产业的发展势头已经远不如前,“IBM裁员既是企业利润下滑背景下节省成本的要求,也是重组框架结构的需要。” IBM这家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在业绩下滑和裁员的质疑声中,是否将重蹈许多科技巨头没落的覆辙?《IT商业新闻网》特约评论员日前就点评说,大象舞步疲态尽显,IBM今年第一季度的糟糕表现并不是一时失手,而是蓝色巨人没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