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西昌三匠苦荞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付国喜
作为四川大凉山人文风物的载体、大凉山区域经济的标志性产业之一-----苦荞,近年来,以极高的健康价值和承载的深厚传统文化内涵而成为饮品界的新宠。当前,四川的苦荞业发展处于怎样的态势;在食品安全狠抓严治的档口,苦荞企业又是怎样律于自我管理?对此我们采访了大凉山苦荞行业的代表性企业——西昌三匠苦荞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付国喜先生。
问:三匠如何看待目前苦荞行业的发展现状?
答:苦荞行业的发展处于“婴儿期”,象初生的婴儿一样,需要养育、扶持,需要行业的共同努力。行业的生产厂家多,但生产规模都相对较小,国内市场开发不足,只是在凉山、成都等几个川内区域上形成了一种相对竞争的态势;苦荞产品的开发处于初级阶段,亟待在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方面求突破。
问:您认为苦荞行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科学化应何从入手?
答:“特产”商标是把双刃剑,苦荞的前期宣传得益于它的地域属性,进一步推广也受限于它的地方特色。普及苦荞产品必须要求企业敢于要打破框框做市场,突破区域界限;要不断提升生产水平、不断的对产品进行升级换代,促进销售的增加,自然扩大生产企业规模,形成用科技手段促进企业发展,企业发展推动产业状大的局面。
问:在引领行业发展方面,三匠做过什么?
答:多年来,我们做了大量实际有效的工作:致力于行业调研、市场调查与品牌推广,积极为政府进言,积极参与了苦荞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凉山地理标志文本编写,积极支持苦荞行业协会的工作,积极响应州、市政府号召创建“大凉山“品牌,大力规范三匠产品市场和使用产品防伪标识,成为凉山第一家具有产品可追塑企业。同时,我们大力加强生产基地建设,形成农户与企业对接,保证了原料来源与原料安全,为产品提供了前置保障;我们积极完善内控机制,加强质量三检(即:生产前的原料检测、生产中的过程检测和出厂前的产品质量检测),保证产品进入市场合格率达到100%,为凉山苦荞企业走出凉山起到了表率作用。
问:在激越的市场竞争中,三匠磨练出了哪些差异化优势?
答:我理解的市场竞争,是企业领导者的战略上的竞争,是思想和理念的较量。三匠成立到今天,用三年时间,走完了行业企业二十甚至二十多年的路程,这是我们三匠团队的先进的思想在发挥作用:
在管理上:秉承“仁之先礼,道法自然”的管理法则,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自觉施效 “产品让质量说话,服务让消费者满意”的管理理念;
在质量上:把公司提出的“拒绝添加剂 自然好品质”的生产理念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保证了纵项有沟通、横项有比较、检查有标准,出厂有规范。
在市场上:形成了以全国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国内销售网络。目前,成立了成都营销中心、重庆营销中心、攀西营销中心、北京营销中心、上海营销中心和网络管理监测部,形成“大区域、大市场、大发展”的市场战略局面,已成为了行业发展的先头军。
在产品结构上:我们突出了产品的专业性以及企业做产品的专业性
问:三匠认为,凉山苦荞业的发展该从云南普洱的沉浮历程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答:我们认为任何一个行业都会经历一个萌芽、成长、繁盛的过程,苦荞产业也不例外,凉山苦荞产业的发展也将会象云南普洱茶产业一样,在一定时期必将经过大浪淘沙的洗礼修成正果,我们的经验和教训只有一句话,那就是“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市场检验出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