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为2013年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做一次奥斯卡颁奖典礼,即便腾讯“微信”收费风波最终没能获奖,也一定是大大的热门。一个堪比悲情大片的全民话题正在上演,微信收费的争议如同一个漩涡正在变得越来越大。抛开结果不论,这场争议最终给各方造成怎样的影响?用户将如何取舍?谁将在收费成为既定事实后获得最后的胜利果实?从目前的种种迹象来看,“微信收费风波”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悲情炒作。
为什么说这是一场炒作呢?我们可以仔细阅读相关的报道,不论是工信部、还是三大运营商,从来都没说过要对终端用户收费,而是要对服务运营商腾讯收费。这么看,这事像是国五条,从来都没说要对买房者征收税款,但现实却是卖家将税款转嫁给买家承担。
说是炒作,就不得不讨论谁在炒,谁是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呢?三大运营商、工信部、还是腾讯?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一一分析,来揭开这个全民风波的神秘面纱。
如果单纯从利益的角度考虑,似乎三大运营商都更符合风波的发动者这一角色。由于各自在市场所处的地位也不近相同,虽然都有与微信竞争的OTT服务产品,但似乎近况都不佳,市场占有率和用户使用率都有不小的差距,没有充分利用自身的管道优势和规模优势,导致现在的全面颓败。凭什么你腾讯一家独大,我们提供着基础网络服务,却分不得蛋糕?于是有了三大运营商施压工信部,强迫微信收费这一说法,听起来很顺理成章。
再从我们习惯的官本位思路进行推敲,工信部看起来是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衙门大老爷,三大运营商一施压,不顾普通民众的基本利益,给腾讯下了道无法拒绝的命令,要求其产品微信必须收费。三大运营商不能光看着为你服务,也要分一杯羹,看起来很有道理。
最后再来看我们苦大仇深的核心当事人腾讯,怎么看似乎腾讯都被夹在中间,腹背受气。收费吧,用户不爽,骂你腾讯见钱眼开。不收费吧,三大运营商不干,持续施加压力给主管单位工信部,工信部下达相关命令,腾讯不得不从。腾讯实在是不易,太委屈。
大胆推测最终的结果可能是:腾讯一边抹着泪,一边数着钱;用户骂着工信部、三大运营商,勉强接受了腾讯收费的决定,毕竟找一款很容易替代微信的产品不易;工信部、三大运营商,背着骂名继续看着自己的OTT产品愈发不济……因为中国的消费者,其实挺记仇的。
分析至此,高下立判。一方是无论怎么炒,什么结果都稳赢的腾讯,收了钱,还顺势再送竞争对手上路,即便收不成钱,也一样让对手更加不堪,自己的产品更加红火;另一方则是怎么辩解怎么做都会被老百姓骂的工信部和三大运营商,这杯羹分的还是残羹冷炙。这样的结局,这样的思路,你还能相信这只是巧合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