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一场以“微信收费”为幌子的“逼宫”大戏精彩上演。
伴随微信是否收费的话题持续发酵,在公众眼中,移动、联通、电信无外乎是雁过拔毛、见钱眼开的“拦路虎”;工信部俨然是维护国企利益、护犊子的“大家长”——由此,三大运营商与工信部成为公众口诛笔伐的“众矢之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这场“微信收费”大剧的总导演腾讯,则依靠着一手的“悲情牌”,赚足了眼泪。
其实,从近期官方表态来看,除了曾偶尔一次提及“收费”之外,中国移动等运营商并没有过多谈及对微信等OTT业务收费的详情;而工信部部长苗圩的讲话,也指的是因为涉及占用过多的通讯资源,运营商可以考虑就微信产品对腾讯进行适当收费,根本未涉及对用户的收费问题。
可见,对于此次事件的真实解读应该是:“因微信运营商将向腾讯收费”,而非是“微信收费”。但是,在随后众多的媒体报道和舆论评议中,运营商和工信部的表态全部被曲解为“微信要向用户收费”。
这不禁有人要问:“到底是谁散布要对微信客户收费的信息,到底是谁有意把运营商放在了公众和创新的对立面?而这么做到底谁在得利?”
诚然,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通过技术革命,互联网企业推出价廉物美的产品,对于传统运营商的市场竞争压力陡然提升;但是,运营商面对微信的态度并非“水火不容”,三家运营商甚至在此前的财报电话会议上均表示,他们不会给微信服务的发展设障。既然如此,那又何谈“向用户收费”呢?
慢慢品来,不难发现,所谓“微信向用户收费”更多像是腾讯自说自话、自编自导的一场悲情“逼宫”戏。
一方面,腾讯借助公众和用户对于“微信将向用户收费”的抵制,成功向工信部和三大运营商施压,转移矛盾,促使运营商难以实施“收费”计划;另一方面,腾讯高调发布“微信基础服务肯定不收费”,从而获得更多用户的支持,占领舆论制高点;此外,如果最终腾讯难逃运营商联手收费的命运,那么当成本上升到“极限”时,腾讯也可以顺水推舟,将成本转嫁至用户身上。
腾讯的此番“逼宫戏”用心良苦,借助公众对信息的“误读”,利用舆论传递了微信对于用户的渗透力,也更加强了对产业链上下游的话语权,真可谓一石多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