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宏观角度 > 宏观经济 > 正文
指尖上的中国式拜年争夺战:短信少了 微信火了
来源:北京晨报       时间:2013/2/19 9:38:35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北京的手机用户在除夕合计发出11.6亿条拜年短信。不过,包括微信、微博、飞信等各种新兴的拜年方式正在蚕食这块市场,尤其是微信今年很抢风头。 对普通用户而言,用什么样的方式发送拜年信息,只是指尖的一个选择,但对于运营商而言,则是真金白银。短信、微信、米聊、飞聊……这场“指尖争夺战”中,谁能最终成为新的霸主?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北京的手机用户在除夕合计发出11.6亿条拜年短信。不过,包括微信、微博、飞信等各种新兴的拜年方式正在蚕食这块市场,尤其是微信今年很抢风头。 对普通用户而言,用什么样的方式发送拜年信息,只是指尖的一个选择,但对于运营商而言,则是真金白银。短信、微信、米聊、飞聊……这场“指尖争夺战”中,谁能最终成为新的霸主?

  刚过去的春节里,您是用微信还是短信,飞信还是微博给亲朋好友拜的年?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北京的手机用户在除夕合计发出11.6亿条拜年短信,相比之下,2012年的这一数字是近11亿条。但更加引人注意的是,短信总量在增加,人均发送短信量却在下降。据媒体报道,截至去年12月底,北京手机用户已经高达3168万户。由此平均,2013年除夕人均发送约36条短信,明显低于2012年的42条。而相比之下,微信、微博等新的拜年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青睐。

  短信少了

  回想起过年那两天,小艾说他的手机从除夕开始几乎没有消停下来的时候,每隔三五分钟,就嘀嘀嗒嗒响两声。“其实从年前开始,各种新年祝福和问候已经开始‘飞’。”但是今年很不一样的是,80后的小艾说他的拜年信息里有一多半选择了微信和飞信的方式。说起自己手机里的几样宝贝,小艾如数家珍,“飞信和QQ里,是多年积累的媒体关系和合作伙伴。从去年夏天开始用的微信里,有几乎所有的同学和同事。”

  “只有一些长辈和领导,他们既不在飞信和QQ列表里,也还没加上微信好友,今年我的短信主要是发给他们的。对于一些同龄的亲戚朋友,短信真有些没必要了。” 小艾的选择与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工信部不久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移动短信发送量达到8973.1亿条,同比增长仅2.1%。按照去年我国手机用户增长11%来计算,去年人均发送量下滑了9%左右。这并不是短信第一次面临增幅的下降,但2.1%的增幅,却是近年来最低的一次。而短信的失落,在拜年信息上也许会有最为明显的验证。

  曾几何时,人们一边抱怨拜年短信七宗罪,一边习惯了过年时的短信“轰鸣”,“手机被塞爆、复制加粘贴、回到人手软……”拜年短信的规模性爆发于2000年前后,2002年春节期间共有70万条短信从手机中发出;2005年春节期间,手机短信发送量达到110亿条;2012年春节,拜年短信发送量创下新高,突破300亿条;2013年的春节,各大运营商的7天合计数字还未最终公布,虽然初步估算依然会在300亿的量级,但是在微信、微博等新应用的左右夹击下,短信拜年难有大幅上涨已成定局。

  微信火了

  “今年流行语音拜年。”小艾告诉记者。除夕的晚上,他使用了微信最新版中的语音聊天室功能,跟一帮同学朋友互相拜年、聊天。“就跟对讲机一样,一个人说完另外一个人抢到话筒后就能发言了,很好玩。有了微信,我还和国外的同学在手机里通过视频面对面拜年、问候,很方便。”

  昨天下午,结束了一天工作的小艾,在东二环路边等出租车的同时,接受记者的采访。记者注意到,他一直捧着手机没撒手,采访间隙,一会儿低声念叨几句,一会儿兀自哧哧地低声“傻笑”, “今年我这手机上多一半的同学和同事都加了微信,去年底新开的高中和大学同学群,几乎每天都有两三百条信息,热闹得很。”小艾说。

  调查显示,不止小艾这样的年轻人,今年春节期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微信这种新的通讯形式拜年,特别是亲朋好友之间,语音、照片甚至视频,微信的这些功能给新年增添了许多温馨和快乐。

  也正是如此,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令他们更为焦虑的,不是短信收入面临的“滞增长”,而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组鲜明的对比数字:1月15日,腾讯宣布,其微信已达到3亿用户,距离2011年1月21日第一个微信版本的发布用时不到两年。对比全国11亿手机用户,腾讯微信用户的渗透率已达到27.3%;而在中国,每10个手机网民中,超过7个已成为微信用户。

  出租车司机张师傅告诉记者,他对小艾这样手拿手机不时“自言自语”的人已经见怪不怪了:“去年9月份那会儿,第一次见到一个坐车的小伙子拿着手机说一句、停一句,还想,这是什么毛病啊?后来知道了,这是微信,发信息、聊天都不要钱。我现在手机里也装了一个。确实方便,我给我媳妇的手机也下载了一个,没活儿的时候也和她互相语音一会儿,不会写短信,听着声音也亲切,就跟对面坐着聊天似的,很好用。”

  毋庸置疑, 微信火了。作为一款免费即时通信为基本特征的移动互联产品,它支持包括文本、图片以及语音甚至视频。与免费同样重要的是,它在以一种堪比“病毒”的方式,沿着每一个已装机用户的“人际网络”蔓延……

  指尖上的争夺战打响了

  抱着仍在不停地嘀嘀作响的手机,记者注意到,小艾依然有沉浸在节日愉悦氛围的感觉,但同时也不禁有点小抱怨:“有了微信这样的应用,真是时刻离不开手机了,工作的时候随时可以在手机上安排工作,也随时可能在手机上‘被开会’。好不容易闲下来,每天几个活跃群几百条信息,感觉现在连刷个微博的时间都没有了。”小艾认为,尽管现在微信很火,但毋庸置疑的是,也许就在明天,也许就在今年,微信说不定也会被一种新的更好的短信形式所取代。

  调查显示,实际上,智能手机时代的全面来临,对于指尖的争夺,成为传统电信运营商、未来的虚拟运营商以及各路移动互联新势力争夺的焦点所在。第一个跳进来试图分享国内短信甚至语音通讯市场蛋糕的移动互联产品,是雷军旗下的小米公司,在2010年12月推出了聊天软件“米聊”,成为当时智能手机玩家圈子里最火的一款软件。

  追本溯源,这场“战争”开始于一款叫kik Message的手机应用。2010年10月,加拿大人特德·利文斯顿(Ted Livingston)发布了这款免费手机通讯软件,15天内就获得100万用户,而Facebook和Twitter获得这样数量级的用户分别花费了10个月和两年。 kik吸引人之处在于,它能够通过互联网快速实时地发送文字、图片信息,简洁直观的对话界面,手机短信的各种功能它都能实现,也就是说,它不仅免费还能做得更多。

  米聊完全吸收了kik的精髓:扫描手机通讯录、显示信息实时状态、发送照片等各项体验式功能一个不落。同时在仔细研究中国用户习惯后,米聊做了一系列的本土化创新:即显示好友的在线状态和上次在线时间,随时随地把手机上的照片和音乐、录音分享给好友,等等。但小米发动的突袭也引来了腾讯的反击,在小米推出米聊仅仅两个月之后,腾讯便以其强大的复制能力,向市场推出了“微信”这一基于相同细分市场的软件。由此,一场“指间的革命”一触即发。

  那么,下一步,微信会不会逃不过和短信一样“终究会被取代”的命运?对此,传媒梦工场战略发展副总监朱晓鸣认为,这也毋庸置疑,“但是,无论是对拇指的争夺还是对眼球的争夺,最终就是对人们注意力和时间的争夺。

  财经观察

  谁将取代微信

  面对移动互联产品的冲击,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电信高级工程师陈育平对短信的未来表示忧虑,“未来3年到5年中,短信市场的被蚕食会体现得更加明显,甚至有失去主流市场的危机。”

  在他看来,未来的“指间”市场,将更加多元化,就国内市场而言,无论是短信、飞信还是微信、飞聊和米聊,在一定时间内都会是共存的关系。另一方面,更加重量级的竞争对手中,运营商也在及时跟上,一方面纷纷推出了相应的产品,如移动的飞聊、电信的翼聊等产品;同时,在一些话费流量套餐的推广中,运营商也采取了开放的态度,如定向流量,即套餐中包含对米聊、微信等产品免流量等。

  但也有相关人士认为,即便在智能手机的移动互联时代,短信仍然有着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每个人都有短信账号、每个人都有短信客户端、每个人的短信客户端都是激活的、每个人的短信客户端都无需登录、每个人的短信客户端都总是在线,短信提供商之间是互联互通的。同时短信的简单、快速、稳定,也能与类kik产品比肩。中短期内短信的上述优势还是绝对强势的。类kik的产品或其他沟通方式,主要靠价格优势,但换一种想象,如果哪天运营商宣布短信免费,类kik的优势是否还会如此明显呢?”

  陈育平认为,今年对于通信市场而言,将是关键和充满机遇的一年,“包括三网融合、虚拟运营商、携号上网范围的扩大等等,一批新的政策和举措预计会出台,这些都会对整个业界带来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新技术新产品在不断发展,用户使用习惯也在快速更新。

  无论如何,在未来的指尖争夺战中,究竟谁会成为“霸主”性的应用,最终取决于用户和市场的选择。

  财经关注

  那些年我们

  曾用过的联系方式

  无论短信、飞信、QQ,还是微信,实际上都是“即时通信(IM)软件”的一种。实际上,人们对IM产品在过去十多年间的诉求和体验,直接折射了产业的发展历程。在PC时代,IM一路经历了从最初的英文版ICQ,到后来的腾讯QQ,以及一度顺风顺水登陆中国的微软MSN。

  短信:曾7天坐收30亿元

  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沃尔丰的GSM网络上通过个人电脑向移动电话发送,至今短信已经有超过20年的历史。有统计显示,20多年已带来超过5000亿美元收入,被称作“拇指经济”。

  在中国,短信的吸金能力,在过去十余年间每逢过年过节更有着惊人的集中爆发。以去年春节期间拜年短信300亿条为例,按每条信息0.1元计算,意味着短短7天,通信运营商们坐收30亿元。有人这样评价:“看似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商业模式,居然红火了超过整整10年,这在IT界几乎是绝无仅有。”

  然而时间到了2013年农历新年,短信拜年显然已受到了微信冲击。

  MSN:白领曾经的最爱

  回想起自己这些年的“即时通信”经历,小艾告诉记者,在最高峰的时候,他的MSN上有700多个联系人,“那大概是三四年前,后来逐渐用得少了,前两天偶尔又登录到MSN账号上,看到还‘亮着’的联系人,也就几十个。”

  7年前,拥有微软背景的MSN“野心勃勃”地挺进中国市场,当年就占据了约10%的市场份额,一度坐上中国即时通信市场第二把交椅。然而,此后的MSN经历了光缆中断、频繁掉线、信息丢失、盗号等一系列风波和问题,特别是微软不久前宣布在除中国以外的全球范围停止提供MSN服务,转向SKYPE之后,MSN正日益面临边缘化的危机。数据显示,凭借全球的影响力,MSN在中国市场仍然拥有5000万至6000万的月活跃用户数,但其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目前已跌到不足5%。

  飞信:曾经的工作交流平台

  中移动推出的飞信是率先打破手机与PC平台,同时打出短信免费大旗的一个亮点产品。当QQ还是2007版、手机还“智能不足”的时期,飞信爆发式的增长令其短短一年便超越MSN成为国内第二大IM软件,根据官方说法,飞信鼎盛时期活跃用户达到1亿多。但是一度被寄予厚望的飞信似乎并没有握紧移动互联的潮头。现在的飞信有点“江湖日下”的感觉,用户流失率很高,活跃度也在下降。

  “当你每天登录飞信,发现它没有太多改变时,你肯定会厌倦。”小艾说现在自己和身边的朋友开始渐渐离开飞信。一位飞信前市场部人员告诉记者,在他看来,“飞信最初的扩张势头,一部分原因要得益于移动内部的政策性推广。”包括各省公司下发配件指标,明确用户要达到多少多少,采用批量开通、送话费等措施,另外还配合每年数亿元的广告宣传,所以飞信在初期的市场拓展取得一定成果。“但飞信版本更新速度也不够,两个版本之间有时长达半年的空隙,为竞争对手留出机会。”

  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飞信的活跃用户还不到QQ活跃用户数的12%。而目前,飞信更是受到快速膨胀的新型移动互联即时通信产品的严重挤压。

  本版文/本报记者 任笑元

  微信4个月增1亿用户

  2011年1月21日,微信诞生

  2012年3月,微信用户达1亿

  9月17日,微信用户破2亿

  2013年1月15日晚,官方宣布微信用户过3亿

  从2亿到3亿,仅用了不到4个月时间

  制图/黎倩

  68.1%

  发出的拜年信息制图/黎倩

  65.9%

  收到的拜年信息资料来源/艾媒咨询
责任编辑:冰心

【字号 】 【打印】 【关闭
  
推广:中国式,拜年,微信,,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