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地方信息联播 > 地方信息联播 > 正文
土豆“新食代” 看得见的潜力
来源:网易       时间:2012/11/8 16:37:06     
  从北京向西300多公里,便是著名的“薯都”乌兰察布,这里的土豆种植面积高达400多万亩,马铃薯加工企业有70多家,销售收入超百万元的加工企业有19家,马铃薯综合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产业综合增加值突破了30亿元。 

  无论是国家政策推动还是土豆产业自身发展,土豆消费的新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

  从北京向西300多公里,便是著名的“薯都”乌兰察布,这里的土豆种植面积高达400多万亩,马铃薯加工企业有70多家,销售收入超百万元的加工企业有19家,马铃薯综合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产业综合增加值突破了30亿元。但这与荷兰、美国等马铃薯加工企业百亿美元的产值相比,显得太微不足道了。

  要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土豆生产国,种植面积高达8000多万亩,占世界播种面积大约30%,产量8200多万吨,约占世界产量的25%,占亚洲产量的70%。

  “中国只能说是土豆种植和产量大国,并不是土豆产业强国。”民丰薯业董事长张国在接受《商业价值》采访时表示,“土豆产业链无论是种植还是储藏再到加工,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还很低。”

  尽管如此,以民丰薯业、山东希森等一大批企业在土豆产业化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一方面不断强化中国薯种的研究和探索,占据发展的制高点;另外一方面则大力发展土豆的深加工,将土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放大,开创了土豆的“新食代”。

  看得见的潜力

  作为成立仅仅4年的年轻企业,民丰薯业保持了连续3年100%的增长,已经快速成长为中国种薯“大佬”之一,预计2012年产值将突破亿元,但这与中国大约400亿元的种薯市场空间来说,仍然显得非常弱小。

  这也充分说明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不仅如此,在欧洲,大约40%的马铃薯加工成食品进入消费市场;美国至少50%的种薯用于深加工后消费,每人每年消耗马铃薯大约30公斤;荷兰的比例更高,大约80%的马铃薯进入深加工领域;德国每人每年消耗19公斤马铃薯。

  反观中国,马铃薯的消费结构中,鲜食比例超过70%,用于深加工的仅有10%。如果按照年产8000万吨来计算,即使50%的用于深加工,平均每吨从1000元升值至5000元,这将产生超过千亿的市场。不仅如此,如果算上带动其他产业,比如机械、化工、建筑等相关的几十个行业,经济效益不可估量。马铃薯的商用价值还不止于此,马铃薯除了可以深加工成食品以外,还可以用于淀粉、饲料等很多行业。总之,在中国,马铃薯产业还属于非常朝阳的产业,其价值仍需要进一步的挖掘。

  这还不算是马铃薯产业的最大价值。中国传统的观点一直将马铃薯作为蔬菜,这也是马铃薯从未得到应有地位的重要原因。而实际上,马铃薯是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的世界第4大粮食作物,马铃薯应该作为人们日常食用的重要主粮,这必将极大地提升马铃薯的产业地位和重视程度。“只有给予马铃薯充分的重视和地位,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马铃薯的产业价值和商业价值。”张国表示。

  这个行业的利好消息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马铃薯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800万公顷,单产达到18.75吨/公顷,总产量达到1.5亿吨,马铃薯加工业总产值达到350亿元,利税45亿元,年加工转化马铃薯1400万吨。而作为“薯都”的乌兰察布也发布了《马铃薯十二五产业发展构想》,到“十二五”末,建成设施马铃薯300万亩,亩产3000公斤;到2020年种植面积保持在450万亩的规模,总产量稳定在800万吨。种薯基地稳定在150万亩,种薯产量达到250万吨以上;商品薯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产量达到550万吨。

  但现实情况是,小麦、玉米和水稻单产的增加已经非常困难,而马铃薯亩产平均约1吨,相比较于荷兰、美国等发达国家3吨以上的亩产,单产提高空间巨大。此外,中国每年大约有3亿亩冬闲地,如果能够用来种植马铃薯,那么马铃薯的产量还将继续攀升,这对于中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据了解,民丰薯业的脱毒薯种平均可以增产50%-150%,甚至可以高达200%-300%。

  “无论是从国家政策还是马铃薯自身发展的需要,马铃薯消费的新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了。”张国表示,“民丰薯业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期。”

  从原点出发

  众所周知,中国农业之所以落后,除了很多客观原因以外,农业科技力量的薄弱则是其根本原因,而这些集中体现则是中国农业种业的落后。看看大豆、玉米等很多农产品的所受到的冲击,便知道种业在农业发展中的价值。

  民丰薯业正是看到作为农业原点的种业落后,在选择进入土豆产业时,并没有选择从相对简单的深加工或者流通、甚至储藏切入,而是毅然选择了异常艰难的从原点出发。

  显然,民丰薯业承担了相当大的压力,这一点从“水稻之父”袁隆平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要从事种业的研究,不仅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还需要很高科技水平。“只有培育出优质的种薯,才能满足消费者对马铃薯食用的要求。”张国表示,“薯种是决定整个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关键。”

  为此,民丰薯业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开始了薯种研发的探索之路。

  在硬件方面,民丰累计投资3.3亿元建设了马铃薯产业基地,包括1万平方米的马铃薯脱毒苗组培中心、2200平方米研发中心,建成8亩智能温室、542亩日光温室、350亩防虫网室,用于大规模微型薯生产,水电、喷灌、滴灌设施配套的原种生产田6万亩,以及5万吨存储能力的马铃薯种薯库。“优质的硬件基础为科研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张国表示,“民丰薯业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薯种研发基地。”

  实际上,硬件的建设可以快速赶超,张国深知“软件”的建设要比“硬件”更加复杂和重要。一方面,民丰积极引进外脑,与美国、荷兰等马铃薯强国在科研和技术方面展开合作,并且与国内中国农科院等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这种内引外联,民丰薯业了解了世界种薯的发展方向,成立了马铃薯研究院和马铃薯研发中心,确立了未来的科研方向;另一方面,民丰积极建设自身的科研队伍,吸纳了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技术,并且形成了自身的技术特点。

  比如就马铃薯脱毒苗来说,中国脱毒种薯种植面积仅为总种植面积的20%左右,而发达国家在90%以上。由于种薯带毒,马铃薯病害发生严重,导致减产10%-30%,严重的达到70%以上。民丰薯业能够做到每株降低30%的成本,原原种亦可以降低25%左右。“技术进步增强了民丰薯业的竞争力。”张国表示,“下一步民丰薯业将研发整薯播种技术,将要提高产量至少20%。”

  自然,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为民丰薯业也带来丰厚的回报。2011年民丰薯业共生产脱毒苗2000万株,生产优质原原种1亿粒,种薯年种植面积9200亩,总产量1.9万吨。如今,民丰薯业全年可生产脱毒苗5000万株,生产优质原原种2.5亿粒,生产原种5万吨。

  即便如此,民丰薯业并不满足于现状,在相继完成了东北、新疆等地的产业布局以后,民丰薯业的生产基地能够满足不同地方不同气候不同土壤环境等复杂的要求。但这也对民丰薯业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为此,民丰薯业开始其“数字化农业”的尝试,希望通过后台的信息化管理,将每块田地的实时情况,这包括湿度、温度、土壤状况等一系列数据进行监控,所有的数据通过手持终端或者后台的信息管理平台都可以一览无余,这将对民丰薯业的科研提供非常重要的依据。“信息化管理将是民丰薯业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张国表示,“通过信息化建设,民丰薯业的管理和科研必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责任编辑:谭海明

【字号 】 【打印】 【关闭
  
推广:新食代,土豆,薯都,乌兰察布,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