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管理思想 > 创新企业 > 正文
中国农业最大机遇是品牌化
来源:《小康·财智》       时间:2012/9/17 14:52:27     
    中国的农业大有文章可做,瞄准国内市场对高品质、多元化商品的需求可以给农业带来很大的商机。规模效益目标 《规划》提出到2015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12.7万亿元,增长101.1%,年均增长15%左右;利税达到1.6万亿元,增长76.2%,年均增长12%。 

  中国的农业大有文章可做,瞄准国内市场对高品质、多元化商品的需求可以给农业带来很大的商机。


  在全球经济普遍萎缩,需求不旺的背景下,中国农产品价值的提升有很大空间。中国的市场广阔,对农产品需求量很大。通过科学合理种植,农产品总量维持在一个总的水平之后提升的空间有限,而真正能产生更大价值的是——人们在收入普遍提高之后对高品质、多元化商品的需求,这个命题必须要提出来。


  中国的大米一吨卖多少钱?折合美金也就在平均二、三百美金,同样的大米在日本可以买到两、三千美金。为什么这个价格他们能够接受得了,而我们接受不了?必须承认,后者生产的过程中确实比我们付出的成本要高。他们从种子的选择开始,是把大米当做最后的食品来对待,生产环节控制严格,口感好又安全,当然它的价格卖得就高。


  我认为中国的农产品下一步重大的机遇就是要瞄准中国的需求:现在中国的富裕阶层规模已经比较庞大,如果中国的企业能真正生产出营养高、口感好又安全的大米,富裕阶层是绝对消费得起的,只是这种市场需要靠大企业、大集团去创造和培育。


  所以,中国的农业大有文章可做。80%的产品可以是大众化的产品,但另外20%可以通过做品牌农产品,提升附加值,而这20%的提升对中国农业的拉动作用将是巨大的。简单说,针对中国20%的富裕阶层,如果把他们吃的东西打造成名牌产品,提高十倍的价格卖给他们,对他们的消费能力都不会构成丝毫的影响。相比穿住行,吃的方面,在他们的消费构成中所占的比重还相当小。试想,对于他们来说,几万元的衣服、名牌包,百万、千万的名车豪宅,和食品安全、健康相比,那个更重要?


  因此,从农业发展的机遇来讲,瞄准国内市场需求可以给农业生产者带来很大的商机。而这种东西靠政府很难,政府应关注的是中低收入者。而企业的理念是赚富人的钱,不是赚中低收入者的钱。企业应该去创造高品质、多元化、有卖点的商品。


  这个巨大的机遇创造出来以后,有两个方面的好处:第一能使农产品的品质得到极大的提升,这些优质农产品通过品牌溢价又可以反馈给农民,这是补贴农业和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可持续的思路;第二能满足城市的高档需求,为什么很多高收入者跑到国外买食品,换个角度考虑,中国如果有这样的产品我为什么还要跑到国外去购买?


  当然,打造名牌产品这不是一句空话。不是单凭打广告就能打出来的。这需要实现产业链的全控制。从品种的选育到种植环节,再到加工运输,最后送到消费者手中,这需要大量的工作要做。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日本的大米送进超市,新鲜度大概只保持在十几天。为什么?因为它的水分放得多,但这是最佳的口感状态。我们国内的要求是能储存半年乃至一年,水分降到很低,坏是坏不了,但口感就差了。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于冷链配送等多个过程,整个环节里的成本投入或许会翻番。但前者就是我们未来品牌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这又回到了上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大品牌、大型农业集团去做这件事,这个产品出来了,老百姓怎么能够相信你是这么做的呢?我们曾经设想,打开网页,就能让消费者看见田间管理乃至以后的若干环节,让消费者了解并确信我们是如何种植、生产和仓储,随时在公众的监督之下,让消费者放心。


  打造现代化的农业,提升农业的产值,需要政府有政策的主导,企业有市场经济下运作的空间,而不能一刀切地限价。国外的名牌表能限价么?限价了就不能称之为名牌表了。名牌化产品要从属于市场化运作,不能笼统归类于一般大众商品。


  诚然,一般农产品的价格的确不能太高,因为它的定价要考虑到众多低收入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但是政府也应该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农民有机会生产出满足高消费人群需求的产品。如何才能反哺农业?不能单靠工业补工业,富裕阶层才能反哺农业。而且,完全可以几十倍的价值真正反哺农民。


  农民土地收入低下,在中国有历史原因。由于人多地少,低收入、消费能力较低的中低社会阶层占的比重较大,相比国外发达国家,中国的农业生产者靠有限的耕地生产的农业产品又不能卖到天价。如何在现有的农业机制体制下,使农民的收入水平有一个大的突破,出路只能在此。


  目前,中国的富人阶层已经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如何刺激这个人群的需求,如果做出一种产品,农民多付出一些成本,富裕消费群体能付出相应的对价,这才能为农民找到一条增收的途径。社会有这种需求,只是没有人能提供这样的产品与服务。


  由于信息不对称,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农产品短缺了,价格涨了几十倍,农民多种以后又马上造成过剩。但是,如果是订单农业,有品牌的大企业会理性估算自己一年市场的需求量是多少,判断自己合理的增长之后再去向农民订购。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生产的东西就不会卖不出去。面对国内外市场动荡,大企业能够承担风险,这样农民便不再是市场的弱者。


  针对游资屡屡炒作葱姜蒜、绿豆等农产品的现象,政府完全可以去培植大的特殊化商品的加工企业进行订单化的种植,有了这样的企业,自然会了解市场,会摸清市场到底有多大,销路是谁,订销的需求,企业本身自然就会搞定向收购。


  这就又回到为什么要鼓励成立大企业大公司的初衷——保持农产品价格、供需相对稳定,平衡市场作用。


  (注:本文由本刊记者范颖华在对作者采访基础上整理而成)


  抽文


  目前,中国的富人阶层已经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如何刺激这个人群的需求,如果做出一种产品,农民多付出一些成本,富裕消费群体能付出相应的对价,这才能为农民找到一条增收的途径。社会有这种需求,只是没有人能提供这样的产品与服务。


  《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


  质量安全目标 明确要求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达到GMP要求,60%以上达到HACCP认证要求,企业普遍建立诚信管理体系(CMS),同时提出食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从2010年的94.6%提高到2015年的97%以上,大幅降低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率。


  规模效益目标 《规划》提出到2015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12.7万亿元,增长101.1%,年均增长15%左右;利税达到1.6万亿元,增长76.2%,年均增长12%。


  科技创新目标 到2015年,食品科技研发经费占食品工业产值的比例由2010年的0.4%提高到0.8%,关键设备自主化率由40%提高到50%以上,逐步改变我国食品关键装备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


  组织结构目标 《规划》提出要完善企业组织结构,培育形成一批辐射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具有竞争力优势的大型食品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重点行业的生产集中度。到2015年,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达到50家以上,形成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型企业为支撑、小(微)型企业为基础的良性发展新格局。


  区域布局目标 到2015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食品工业产值占全国比重提高到60%左右,在全国建成数百个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区域影响力的现代食品产业园区。


  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目标 到2015年全行业副产品综合利用率由2010年的75%提高到80%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减少17%以上,能耗降低1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以上。


 

 

 

 

 

责任编辑:冰心

【字号 】 【打印】 【关闭
  
推广:农业发展,农业集团,品牌化,种植,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