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 8 月 19 日,一千多名各级领导、企业家和媒体记者共同见证了深圳市汕尾商会的成立大会。深圳市汕尾商会的成立,将搭建起深圳和汕尾两市政府间沟通与企业间合作的桥梁,并为一万家在深汕尾籍企业提供造福家乡父老、传递海陆丰正面形象的平台。
“穿针引线”,密切深、汕区域合作
深圳市汕尾商会的成立,与一年前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成立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合作区的成立,为商会的成立提供了先决性条件。而商会的成立,则在创建特别合作区的基础上,更加密切了深汕区域间的合作。
广东省大力推进“双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早在 2008 年初,深圳、汕尾两市基于地缘便利性和经济发展的互动性,即提出实行区域合作,共建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构想。 2010 年,省委批准了创建深汕合作区的方案。 2011 年 5 月, 10 位省领导为深汕特别合作区授牌。汕尾市委书记郑雁雄曾表示:“这样的合作大势,谁也不可能逆转。”自成立以来,深汕特别合作区采用充分放权、高度自治的管理体制和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改变了以往区域间合作的单向产业转移模式,而上升为深汕两地经济社会互利互惠、互动发展、全面和务实的合作局面。
这样一种创新和务实的政治经济合作环境,为深圳市汕尾商会的成立提供了优良的土壤。而商会的成立,亦将对深汕两地的合作产生巨大的“反哺作用”。在本次成立大会上,深圳市汕尾商会除了与陆丰市政府签署陆丰市经济化工园及生活配套城市综合体用地 35000 亩,与深汕合作区也分别签署了物流用地、工业研发及办公配套用地和石油能源项目及配套用地协议。
据了解,深圳市汕尾商会目前已拥有 588 家会员企业。深圳市汕尾商会会长卢绍杰对记者表示,未来商会将向在深一万多家汕尾企业全面开放。今后,商会一方面将在深汕尾企业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与模式“嫁接”到特别合作区。另一方面,商会将助力推介特别合作区充足的土地资源与灵活开放的行政体制,为在深汕尾企业扩充生产经营规模、升级产能提供优越的发展空间与平台。
而深圳市汕尾商会更深层次的使命和意义在于,通过“深圳经验与汕尾空间”之间的完美衔接。商会不仅通过助力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快速发展间接促进汕尾市的经济繁荣,为汕尾市提升人均 GDP 水平。同时,汕尾拥有优越的环境资源,可以承接深圳转移过来的产业。这对于目前处于产业高度密集阶段、亟需土地来发展产业的深圳而言,不啻为理想的选择。通过为两地政府间合作搭建更加完善的桥梁,推动区域政府的深度沟通和双赢发展。
桑梓情难忘,海陆商家创新奉献形象的“传声筒”
汕尾商会的会员企业,是被商界津津乐道的海陆商家。谈及汕尾人,“爱国奉献”与“勇于创新”是不可避免要被提起的两个“关键词”。 1927 年,以彭湃为代表的汕尾人民,在海丰、陆丰县建立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以民族为先,以奉献为先。建国后,汕尾人将全部的热情投身国家建设及自身事业。前辈的传承,已经让海陆商家将商业与奉献高度融合,以全新热情建设家乡,发展区域经济。
汕尾人依托沿海优势,勇于冒险、刻苦耐劳、精打细算、诚信为本,更加经久不衰。海陆商家借助自身的不断创新,正在打破传统低附加值的企业发展之路,以创新带动品牌,以独特商业价值打破传统模式限制,不断推动企业转型。
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成立,为海陆商家提供了企业转型与发展的全新机遇和优厚空间。光有政府的“搭台”尚且不够,还需有民间力量进一步“推动”。深圳市汕尾商会的成立,正成为推动深圳地区海陆商家进一步前行的“民间力量”。卢绍杰表示,今后商会将在在深汕两地间积极发挥桥梁作用,以商会为平台,向在深海陆商家推介汕尾优越的环境资源与发展机遇,打通上下游企业合作通道,从而为众多实力优厚的会员企业提供各种途径的合作机遇与支持,延续他们的创新之路。与此同时,商会向特别合作区引荐实力雄厚的企业,将海陆商家创新奉献的精神与优秀的企业文化一并带到特别合作区,促进合作区乃至汕尾市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
同时,对于所有海陆商家而言,深圳市汕尾商会让深汕之间 50 海里的水路在他们心中不再遥远。海陆大地的人民拥有浓厚的桑梓情结,海陆大地走出去的企业家,继承了祖辈爱国奉献、回馈乡里的光荣传统,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奉献精神集大成者。深圳市汕尾商会的成立,在为海陆商家提供支持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回馈家乡和社会的平台,使他们在积累了财富之后能够惠泽乡邻,为更多人谋福祉,也让汕尾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桑梓情结得以永续,为海陆商家的奉献精神及行动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