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学雷锋慈善志愿者总队几十年如一日学雷锋纪实
今年三月以来,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人民网、央视网、凤凰网、华龙网等各大中央及地方媒体对刘崇和学雷锋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为此,本文作者对刘崇和的事迹再次进行了深入实际的专访。
刘崇和,一个名字,一种信仰,一面旗帜,一种精神。
30多年前,你无声无息朝人们走来,默默无闻为社会、为人类奉献青春年华。一路上,赞美声、歌颂声,声声入耳。一路上,嘲笑声、讥讽声、妒忌声,震耳欲聋。
30多年来,你振奋过、坚持过、犹豫过、彷徨过。一路坎坷,一路辉煌。你不屈不挠,带领学雷锋志愿者几十年如一日,使“为民服务”信念深入人心,让雷锋精神的旗帜高高飘扬。
让我们看看刘崇和30多年来获得的荣誉:
2005年1月31日,由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国家民政部、中华慈善总会联合在京召开的首届中华百位慈善人物颁奖大会上,刘崇和作为重庆唯一入选并获奖的慈善家,与来自香港的李嘉诚先生一道,被誉为“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慈善人物”。
2005年被重庆市政府评为“重庆市先进工作者”。
2006年被重庆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重庆市文明市民”。
1991年被中共重庆市委、市政府授予“重庆市学雷锋标兵”。
2012年7月被中国公益总会重庆市工作委员会授予“中国重庆公益形象大使”。
还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全国学雷锋标兵”、“四川职业道德标兵”、“重庆市精神文明先进个人”等。
由于刘崇和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先后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了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习近平、李长春、李克强、贺国强、回良玉、李鹏、李瑞环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2010年7月,重庆遭受了几十年一遇的洪灾,志愿者分分奔赴灾区抗洪抢险。2012年8月,“重庆市慈善志愿者总队” 刘崇和总队长带领50多名志愿者分三个小组冒着高温酷暑,开展服务活动并带着募捐的3.6万元慰问金和价值数万元的生活物资,到涪陵、江津、合川等地看望灾区困难群众和孤寡老人。所到之处,灾区群众都流下了感激的热泪。志愿者们亲眼看见灾区的情况后,又将自己身上的钱捐给困难家庭。
苦涩的童年练就了坚强的性格
刘崇和出生于重庆大坪九坑子,今天51岁,他的爷爷刘永庆是一个有功于重庆的人。当年,刘永庆官至国民党中将高参,为人正直,有一颗爱国的心。在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时,邓小平派人找他做川军的工作,争取和平解放重庆。刘永庆周旋于川军高级将领之间做统战工作,使解放军入川没有遭遇大的抵抗顺利解放了重庆。邓小平称他为和平解放重庆立了一大功。然而,在“文革”中,刘永庆是国民党中将高参这段历史,被造反派残害致死,刘崇和的父亲被关押,母亲离开教师岗位失去公职。为了生计,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带着五个儿女割牛草、捡煤渣、敲碎石卖钱养家糊口,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邻里的好心人经常及时送来一点米面,南瓜红薯等,解决了一家人的温饱,给童年的刘崇和留下了深刻印象。为此埋下了一个心愿:长大后也要学邻里的大妈大婶帮助别人。
1966年,刘崇和的爷爷最崇拜雷锋,经常给5岁的刘崇和讲雷锋的故事。使刘崇和幼小的心灵有了一个英雄和榜样的概念,上小学了,学校要求学雷锋,他就来到“五保户”张婆婆家里,帮老人擦屋子、挑水,干家务活。回到家,刘崇和向母亲绘声绘色地讲起自己如何助人为乐,可是母亲没理他。反复讲了三遍,母亲突然给了他一记耳光:“你见过哪个街坊帮了我们还反复讲?做好事怎么能老是炫耀呢?”从那以后,做好事不能张扬在儿时的心灵扎下了根。
刘崇和的住家离大坪街上较远,上街的路是一条泥巴小路,遇上下雨天,一片泥泞,很难走,邻里有一些孤寡老人上街一趟极不容易。于是,他上街时常常主动为一些孤老带点油盐一类的东西,后来发展到专门为孤老们上街买东西,弄得邻里都喜欢他,一有事就喊他:“小毛弟,去给我称点盐回来。”或是喊“小毛弟,快去给陆婆婆提桶水。”他是有喊必应,一蹦一跳跑得飞快。帮助得最多是五保户、烈军属刘爷爷、张婆婆、卢婆婆、熊婆婆。每当他为人家做了件好事,心里特别的兴奋,有一种快乐感。就这样,刘崇和做好事从小学做到中学,从左邻右舍做到社会。渐渐,帮助人成了一种本能,只要见人家有困难,他就会伸出手来助一把。每每帮助了人家,他心里就涌上一股快乐的感觉。久而久之,他对“快乐”二字有了一定定义:关心人,帮助人,就是快乐。他不管别人对快乐怎么理解,至少,他是这样感觉的。
这时候的刘崇和已从重庆六十七中毕业,长成了一个大小伙子,艰苦岁月的磨练使其更为成熟。自他把帮人为乐作为生活中一大快事后,便把好事做到了社会。他为孤寡老人徐志坚挑水,一挑就是八年;他为七十多岁的孤老太太巫大清修房补漏随喊随到;他为瘫痪的徐树荣老人翻身、洗澡、换衣、洗刷,一干就是七个春秋;他将跌伤的陈于祥老人送医院抢救,挂号、拿药,自己掏腰包付款,不留姓名悄然而去;他为患癌症的孤老刘淑君送药品、营养品,精心照料,使老人生活在温情中生命延长了六年,为大坪九坑子老人彭德怀做家务、送节日慰问品、维修黑白电视、送给老人自己组装的彩色电视机,一干就是十七年。解人急难,好似雪中送炭。他热情似火,常把人间真情送到老人、小孩、以及一切有困难的人面前。这已成了大坪一带的美谈。都知晓,有一位做好事不留名的青年,常常在你有困难的时候,他出现了,为你排忧解难,任劳任怨。虽说他做的事不是惊天动地,只是一些任何人都可以做却少有人做的区区小事,然而,就是这些小事给人心里一股暖流,让人感受到人间有真情。
不过,严格的说,刘崇和做这些好事都是无目的,碰上了就做。如果说他照此下去的话,他只是重庆茫茫人海中一个热心人而已,不会成其为今天的重庆“学雷锋”的标兵也不会有今天的“重庆市慈善志愿者总队”。然而有一天,一桩事,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迹。
有一天,刘崇和路过大黄路 一修理电器的小店时,碰上了这样一桩事。一位瘦小的农民老大爷背着背篓满头大汗的来到修理店的铺门,嘴里不住的说:‘‘终于找到家修理店了!终于找到家修理店了!’’开店的是个大块头的中年汉子,一脸傲气 “老头,你修啥子?”瘦老头忙放下背篓,小心地抱出一台电子管收音机来,说他从远郊的陈家桥搭车来到大坪,到处找修理电器的店找不到,走了大半天才在大黄路找到这家修理电器的店,故而有些喜出望外的样子。刘崇和从小就对电器修理有着浓厚的兴趣,小时候还曾自己装过矿石收音机,有时家里的半导体收音机有小毛病,他拿来几经摆弄就响了。每次上街,只要见修理电器的店在修理电器总要逗留一阵,偏着脑壳看人家修理。于是,他悄然站在一边,想看看中年汉子是如何处理这台电子管收音机的,也长长见识。这一看,心里就不平静了。那中年汉子连收音机也没打开,就说要二十块钱的修理费。七十年代的二十块钱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瘦老头急了,说:“师傅,你连机都没开,啷个就喊恁个高的修理费?中年汉子道:“你老头懂啥子?这是技术!你修不修?不修各自背起走!”瘦老头没办法,只好让其修理。刘崇和见中年汉子把收音机后盖打开,只把断了的电源线一焊接,收音机就好了。瘦老头见中年汉子这么快就修好了,就说:“师傅,你只修一会就要收这么多钱,是不是少一点?”中年汉子凶声凶气地说:“你给不给钱?不给钱这收音机就拿不走!”瘦老头央求说,他跑这样远的路来修理这台收音机,是因为他家里一个瘫痪的老伴,就靠这台收音机来陪伴她,想唤起中年汉子的同情。然而,中年汉子铁石心肠不听瘦老头诉说,坚持要收二十块钱。瘦老头无奈之极搜满全身的口袋连路费也没留仍未凑齐二十块钱,不是刘崇和上前解囊相助,瘦老头硬是拿不走收音机。
这桩事使刘崇和深深的感受到,学雷锋不光是简简单单的擦窗扫地,群众更需要的是技术性的服务。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掌握一门实用性的技术,更好地为民服务。
于是,刘崇和自费上夜校、拜老师,刻苦学习无线电技术。学成后,就利用节假日、星期天时间背上帆布工具包到六店子、中梁山、石坪桥、黄沙溪一带义务为民修理收音机、电视机。所有的零件,大一点的零件用自己节省下来的钱买,小一点的零件便到不远的东方红无线电厂工业拉圾堆里去捡。厂里扫出来的工业垃圾常常有许多可以用的小零件。选的地方都是比较偏僻的居民点,旨在照顾上街不便的老人。他每到一处,就先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特别是孤老傲一些挑水、修房补漏一类的事,然后摆上维修摊修理,常常从早忙到晚,连水也顾不上喝,修理不完的,下一个星期又来接着修理。他背着帆布包一出现在这些居民点,老人、小孩都围上来,奔走相告:“修理收音机、电视机的小青年又来了。”他义务为民服务,从不留名,人们也不知晓他姓啥名啥,只看见他每回来总埋着头一声不响的干活,总有傲不完的事。他的义务维修摊一时成了这些居民点的一道风景线,若是一个星期没见他来,一些老人总要叨念着他。久而久之,他成了一种习惯,每逢节假日、星期天就不由自主地背上帆布包往外走,好似有修理瘾。若不出门就浑身不自在,但只要坐在了居民点的义务维修摊上,浑身就有了使不完的劲。
这时候,刘崇和已在九龙坡水产公司一个门市部工作,一个月仅百十块钱工资大部分都花在了义务服务上。工资花光了就找母亲要。他母亲在杨家坪开了家小照相馆,生意不错,贤能的母亲知晓义务服务做好事已成了小儿子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对他的事一律开绿灯。他的一位哥哥和一位姐姐也事业有成,成了本市成功的知名企业家,远在台湾的舅舅也有自己的实力,这些都成了他有力的物质后盾。
有了家人的支持,他越干越起劲,走街串巷为民服务,先是步行,继而骑自行车,再是骑摩托车,风里来雨里去,忙忙碌碌。每每他把修理好的收音机或电视机送到老人手里,看着一张张笑脸,他心里就有着说不出的高兴,再累也不觉得累了。因此也练就了一身维修电器和组装电视机的本领。
有人说,刘崇和硬是有病,自己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耍,把钱和精力都费在义务维修电器上面,究竟是为那桩哟!在当时,社会上喊出”一切向‘钱’看”的口号,一些人把整个身子都钻进钱眼里,有人说这话并不奇怪。
然而,他看到的是,由于社会上金钱思想泛滥,好些人原本善良的心被扭曲了,社会上一些好的风气渐渐淡化了,在人们遇难无助时,多么希望周围的人伸出一双双充满爱心的手。他现在做的正是冲着这一点来的。虽说,他做的事极其微不足道,但他相信只要一点一点的去做,终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就是大众。若干年后,刘崇和成了精神文明建设者,使众多的志愿者加入队伍中来,当年这些想法为他思想境界的升华作了很好的铺垫。

在刘崇和为民服务的日子里,总感到有做不完的事。他往往是早出晚归,回到家里已累得不行了。有一天,他终于感觉到了一个人力量的有限。
一九七九年初冬的一个星期天早上,刘崇和像以往一样背上帆布包,到小龙坎一个约定的点摆义务维修摊。天下着沥沥小雨,冷风骤起,裹来几分寒意,然而一摆上维修摊,便陆陆续续冒雨来了好些人。打头的是一位七旬老大爷。老大爷颤抖的拿着一台收音机过来对他说:“小兄弟,我这收音机坏了有两个月了,一天不听这东西,心里就闷得慌,可这么大个小龙坎却找不到修家用电器的。”接着,一个中学生拿着台收录机来了,雨水淋湿了这个中学生的头发,手上的收录机却用塑料布裹得严严实实的。再接着,一个老太太拄着拐杖来了……这一天,他不停的接活修理,在冷风中一直坐到傍晚,带来的零件也用完了,可维修摊还排了不少的人。望着人们一双双期待的眼睛,他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把事干完,让大家满意而归。他披上雨衣骑车离开小龙坎回家,一路心里十分歉疚。他回到家里已经很晚了,疲惫不堪的他却辗转难眠。他想,这些年来自己单枪匹马,总感到力不从心,要做的事太多,如果有更多的人都来和他一起做那该有多好。
坚韧不拔的性格,他使重庆第一个“学雷锋青年服务队”诞生
刘崇和萌发了组织一个服务队的想法。

刘崇和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在水产公司实习的商业技校学生陈启军。两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一拍即合,决定以“学雷锋”的实际行动,来净化社会风气。经过一段时间探讨、酝酿,他们联络了好友曾志武、孙春明、袁廷友、周树民、杨进、廖代明。大家都觉得,人活着应该像雷锋那样为社会做些好事。
1980年3月5日,也就是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纪念日这天,八位青年聚集在刘崇和家里,成立了“学雷锋青年服务队”。这是重庆第一个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他们从建队的第一天起,就定下了规矩。建队宗旨:学雷锋为人民服务。明确了“五不准”:不收钱、不收礼、不吃饭、不抽烟、不留名。创建当天,6人来到杨家坪,为市民免费理发和修理电器。
从那天起,“学雷锋青年服务队”利用节假日、星期天走上街头为民服务,他们骑的车上插着小三角红旗,旗上的“为民服务”几个字十分抢眼。这支队伍先在九龙坡区、沙坪坝区一带设点修电器、钟表、理发等,并在设点的附近重点帮助孤寡老人、烈军属。继而不断向周边延伸,走一路,雷锋精神传播一路,留下不少动人的故事。
在璧山县设点修理电器时,一位叫李玉琴的老大娘从四十多里外用背篓背来一台九寸黑白电视机,刘崇和打开一看,电视机已修理过好几次,线路杂乱,零件残缺,等于报废,老大娘舍不得丢弃,说这是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一家人都喜欢看电视新闻。刘崇和二话不说,整整用了两个夜晚将电视机修好,老大娘当即拿出三十元钱酬谢(三十元对当时农村来说已是一笔不小的数)。服务队从来不收开机费和检查费,只收了几毛钱的元件费,老大娘十分感动,当即往返几十里,把自己养的两只鸡和和一百多个鸡蛋送给刘崇和他们,“老大娘,你的心意我们领了,但是礼物不能收,这是服务队的规定,你拿去卖些钱称盐打油用”。 老大娘拉着刘崇和的手热泪纵横“我活了大半辈子,还没有见有怎么好的人,你们帮了我们家的大忙”。
一次在中山三路一条小巷设点,刘崇和挨家挨户喊居民把坏了电器拿来修理,走到一吊脚楼时,见一位七十多岁老婆婆双手伸进一盆脏得起油的水里洗脸,“老婆婆,这么脏的水洗不得”,一打听,才知道老婆婆婆婆姓徐,孤身一人,自己要做饭、洗衣,而用水很不方便,须下一段陡梯坎,穿过一条又长又窄只能过一人的“一人巷”,才到水站。屋里四处不通风,昏暗、闷热,而唯一的一盏灯也早坏了,走进屋好一阵眼睛才能适应周围的环境。看到徐婆婆生活这样艰难,他心里很不好受,二话不说,提起水桶就去打水,一趟一趟,直到把水缸装满。接着,又给徐婆婆打扫屋子,安装好电灯。从这一天起,他隔几天就到徐婆婆家里去一趟,为徐婆婆把水缸提满水,买米买煤。夏天来了,还自己掏钱给徐婆婆买来一床席子铺上,送来毛巾、香皂等等。刘崇和的行动感动了周围的群众,地段代表何友贵老大娘拉着他的手说:“小伙子,你住得远,就别来了,以后徐婆婆的事我们包了。”但他还是每隔几天来一趟,风雨无阻,直到1987年徐婆婆去世。这七年问,徐婆婆的水缸总是满满的。整整七年时间,没有一颗真诚的心是坚持不下来的。
说来有点传奇色彩,刘崇和和他的“学雷锋服务队”的出名,是重庆市公安局动用侦察手段“捅”出来的。
1982年的一个星期天,刘崇和他们到解放碑来龙巷地段设点为民服务,自然公安局家属院也有不少家属送来电器来修理。这一天,刘崇和他们从早忙到晚。干得很晚很晚,修理好了五十多台收音机、电视机。这些家属修理好电器回到家属院,都对“学雷锋服务队”的义举赞不绝口。公安局干部处的白处长见这些青年的精神很可贵,便很想知道他们的姓名和单位,也好写封表扬信表扬表扬,可怎么打听,大家都不说。问急了,也只一句话:“这是我们应该做的。”终于,白处长在一个青年的笔记本的扉页上见到了“刘崇和与陈启军”的名字。当晚十一点多钟刘崇和他们收摊(因为故障电器太多),白处长见公共汽车已收班,非派车送他们不可,并叮嘱驾驶员一定要把他们送到家门,一是他们忙一天太累了,让他们早回家休息;二是从中可知道他们的地址,也好表扬表扬。这位白处长的“心计”当然被刘崇和他们识破。大家在车上约定,在大坪和杨家坪转盘下车。于是,车一到转盘,大家都说到了。车一停,大家一齐下车四散而去,弄得公安局的驾驶员不知追踪哪一个好。驾驶员回去给白处长一汇报,白处长大笑,觉得这些年轻人真是可爱,也更加想知道这个刘崇和是何许人也,说:“这一点小伎俩,难不倒公安局。”翌日,便派出一个侦察员,到大坪、杨家坪一带去查找,一定要找出这些做好事不留名的好青年。侦察员到户籍科一查,查出重庆有四个“刘崇和”,公安局用了三天时间,这个学雷锋的刘崇和就浮出水面了,他就是杨家坪的人。于是,白处长便叫公安局办公室通知《重庆日报》派记者采访,《重庆日报》非常感谢公安局,因为这几年不断有市民向中共重庆市委、市总工会、共青团重庆市委、《重庆日报》写不知名的表扬信。很快,《重庆日报》以“青春的火花”为标题刊登了刘崇和的先进事迹,并配发了照片。
这一来,刘崇和和他的“学雷锋服务队”的名声大振。电台、报纸、电视台的记者蜂拥而至,不想出名的刘崇和和他的“学雷锋服务队”受到社会各界鲜花和掌声的鼓励。同时,刘崇和他们学雷锋的精神感染了众多青年。一时间,“学雷锋服务队”像滚雪球一般壮大,一下子成立了几十个分队,遍布城区各地的机关、学校、企事业、部队、农村、甚至个体劳动者都有人参加,服务项目也不光是维修电器,扩大到法律咨询服务、义诊、帮教、文艺表演、科技贫服务、义务理发、义务打扫城市卫生等等。每到星期天,重庆热闹的街市时时都会看到上街义务服务的青年,给重庆城营造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更为重要的是“学雷锋服务队”在重庆城形成了一个活雷锋的群体,使重庆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之花遍地开放。
这时候的刘崇和感觉到“学雷锋服务队”不再是他和几个伙伴的事了,而是整个社会的事。他把“学雷锋服务队”的活动看成了是一种神圣的事业。这就是为重庆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市妇联很重视共青团重庆市委这个苗子,不但给了他很高的荣誉,而且大力支持“学雷锋服务队”的活动。有市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使刘崇和浑身平添无穷的力量,同时,视野豁然开阔。他觉得小小的“学雷锋服务队”已经不适应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要把学雷锋服务活动持久的开展下去,深入人心,就必须吸引全社会更多的志愿者加入,继而把学雷锋服务活动上升到更高的境界,这就是精神文明建设。
在我们的肩上,担负着弘扬和发展雷锋精神的重任
1984年初春,倒春寒使得这年的重庆天气格外的冷。刘崇和的家格外热闹,十余名队员在一起小聚。大家的话题自然离不开服务队。
“我觉得,咱们的活动不应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义务服务,还应在经济、科技、思想教育等领域广泛开展活动,进一步拓展学雷锋的新领域。”一女队员说。
“对,我们应该发挥我们这支队伍的优势,让‘雷锋’走向全方位、走向全社会”女队员的建议受到大伙儿的热烈响应。大伙儿将目光投向了刘崇和。几年来,服务队几乎形成了一个惯例,这就是,每一个大的行动,他们都希望刘崇和拿主意。“这些天,我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刘崇和若有所思地缓缓说道,现在是商品经济的世界,我们的一般修修补补,固然解决了不少群众的难处,然而,这毕竟只是我们服务队的一个良好愿望,而不是我们的全部初衷。我们的初衷是,在为民服务的同时,传播、弘扬雷锋精神,“我觉得,现在我们的周围,不少人被金钱扭曲了,他们不相信奉献、不相信公而忘私,对很多事情都麻木了。所以,我很赞成刚才大家所说,在全方位服务的同时,全方位宣传、推动学雷锋活动!”
就在这天,服务队做出了一个颇有魄力的决定:南“征”北“战”,让重庆学雷锋青年服务队将雷锋精神再次传遍大江南北!服务队的想法,得到了重庆铁路分局的高度重视。铁路分局党委决定,免费送刘崇和及其服务队去上海。
十多名“学雷锋服务队”志愿者,浩浩荡荡开向上海。
四月的上海。明媚的春光将这国际化大都市装点得无比美丽。
到上海的次日,刘崇和们婉言谢绝了上海市有关同志叫服务队休整两日,先逛逛大上海的建议,在上海最繁华的“大世界”门前摆起了摊点。志愿者们胸配“为您服务”标志,在繁华的上海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上海市民奔走相告。不多一会,修电器的、看热闹的、问寒问暖的,热情的上海市民握住刘崇和的手说:“以前我们上海也有支青年服务队,解决过我们的不少难题;但这两年却销声匿迹了。其实,我们市民很需要,很欢迎你们这样的服务队!”
离休干部曲老拿来一台彩色电视机,刘崇和对线路、主要部件反复测试、检查,不一会功夫电视机完好如新。曲老以为要花几十上百元的修理费,服务队只收了几元钱的元件费。曲老拉住刘崇和的手说:“几个维修店都说修不好,你们不仅有高超的技术,还有一颗为民服务火热的心”。
《上海日报》、《精神文明报》对服务队进行了跟踪报道。
第二天下午三时,正在忙碌的刘崇和见一墨色小轿车在服务点前戛然而止。车上走下来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年人。他与一秘书模样的人一同径直走向刘崇和:“谢谢你们了,你们这么远来,给我们上海带来了很宝贵的精神食粮,我代表上海市委谢谢你们。”接着,他又询问了服务队的日程,并向服务队队员握手问好后才驱车离开。一位市民告诉刘崇和。刚才那中年人,是上海市民无比尊敬的市委书记江泽民。望着轿车远去的方向,刘崇和心中升腾起一种神圣的感觉。
原定在上海的三天服务,在市民们的要求下延长了服务时间。刘崇和们只是旅馆、服务点两点一线,竟未去逛逛外滩、城隍庙之类景点。对于刘崇和们来说,上海之行的意义不仅服务了上海市民,更重要的是,让上海市民沐浴了学雷锋服务队身上折射的雷锋精神的光辉。就在刘崇和们离开上海不久,在中共上海市委、共青团上海市委的关怀下,“上海学雷锋自行车青年服务队”又奔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此后,服务队又去了广州、北京,所到之处,无不掀起学雷锋的热潮。
回渝后。刘崇和们深深认识到,为人民服务不仅要有一颗火热真诚的心,更应有过硬的真本领。为将重庆市的学雷锋活动推向更高层次,刘崇和向队员们发出了学习总动员,不少队员自费参加了大专院校的进修,一些队员考上了电大.函大或参加了高教自考,刘崇和被保送到解放军通信学院深造。
共青团广州市委书记称:“重庆学雷锋青年服务队是雷锋精神的传播机、推进器”。
在北京,北大的千名莘莘学子在听了刘崇和的讲演后,致信重庆学雷锋青年服务队:“雷锋精神,永远是推动民族振兴、事业发展、国家富强的精神力量,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雷锋精神都不会‘过时’。这,已成为我们北大学子的共识。我们愿以我们虽稚嫩,却执著的双肩,担负起弘扬与发展雷锋精神的重任。”
服务队当然不会告别摆摊设点的一般服务,可喜的是,他们的服务在超越、在拓展、在升华。
队员孙春明,是一位疏浚工,长年累月战斗在城市的地下管道。他除节假日参加服务队的集体行动,更多的时候就泡在地下水里,以自己的兢兢业业,带动了一大批琉浚工,让离开了疏浚行业的同事又回到了地下水道。孙春明,成了服务队里的第一位特级劳模。
队员陈家瑜是一位残疾姑娘,曾多次在西南地区、省、市级歌唱大赛中获奖。不少青少年听过她的歌唱。她坐着轮椅多次到少管所演讲、演唱,荡涤了少年犯的灵魂。一名失足女青年给陈家瑜写信道:“你虽有那么严重的残疾,还这样满腔热情地为社会作贡献。回想我所走过的不光彩的道路,实在追悔莫及,我有什么理由不醒悟,像你一样度过有意义的人生呢?”不仅如此,陈家瑜还冲破社会上一些人对残疾人的种种偏见和歧视,靠家人集资,创办了一家印刷厂,使数十残疾人自食其力。
队员黄怀清是位国画家,川、黔、滇、藏驻军部队,大西南边防哨卡.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与汗水,多年来,他为驻军培养军地两用人才达3600多人!他的画被外商视为珍品,常被外国朋友购藏,而他将卖画收入10万美元捐赠给了重庆市中区,以作教育基金和奖励先进教师之用。
分队长周树明是一位高级政工师,他积极宣传雷锋精神,作学雷锋报告800多次,听众达数十万人,他多次把自己家属农转非指标、分房指标让给职工,被綦江县群众称为“周雷锋”。
分队长左宗申先后购买了上百台电脑送给山区学校,为教育事业捐款数百万,安置服务总队推荐的下岗职工数百人。
30年艰难历程铸就了“重庆市学雷锋慈善志愿者总队”的辉煌
1985年,在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市妇联、共青团重庆市委的支持下,刘崇和以“学雷锋青年服务队”为基础,成立了“重庆市精神文明服务队”。这支由市民政部门注册的群众自发组织的社会公益团体一成立,志愿者不但一下子发展到数六千多人,而且开展的服务更加广泛,从小服务扩大到大服务。可以说,这是一种质的飞跃。
1996年,“重庆市精神文明服务总队”更名为“重庆市志愿者总队”,2006年又改成了现在的“重庆市慈善志愿者总队”。在刘崇和精神的影响和感召下,学雷锋志愿者发展到682支分队,总人数达16万多人,年龄最大的队员年满81岁,最小的仅11岁。近年来,总队吸收了各行各业的人员,服务项目也从传统的几项,发展到现在的科技知识普及、医疗服务、家教服务、空巢老人救助服务、法律咨询、再就业培训、生态环境保护、荒山植树造林等多层次综合性的30多项。
然而,前进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
刘崇和及志愿者的先进事迹经《人民日报》、《工人日报》、《重庆日报》、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后,服务队出名了,但麻烦也随之而来:有怀疑的,讽刺的,妒忌的。1983年5月,在《重庆日报》寻找、报道了刘崇和的事迹后,写感谢信的、送锦旗的不计其数。也有人说刘崇和及服务队所做的事是假的,动机不纯,想浮上水;还有说服务队是为了捞名声,总之说什么的都有。
为此1984年6月,由共青团中央、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共青团重庆市委、《工人日报》、四川广播电台成立了联合调查组,经过3个月的调查,结论是:“刘崇和的队友们所做的事件件属实,而且远不止报道的几千、几万件,而是更多。”
1999年,刘崇和也曾有过放弃的念头。有人向上级领导反映刘崇和以服务队的名誉图名又图利等等。刘崇和的哥哥姐姐也不理解:“随便给你点资产经营,一年可以挣个几百万,可你为什么非要一根筋学雷锋呢?”这些年,刘崇和把自己的全部积蓄和哥哥(华生园集团董事长)、姐姐(沁园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捐助全都用于总队、分队的租房、员工工资、办公费用上,使得学雷锋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就在刘崇和犹豫不定的时候,善解人意的母亲给了他很大的鼓励:“不管人家这么说、怎么看,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因为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街坊邻居给了我们很大帮助,现在你回报社会是应该的”。
母亲的鼓励给了刘崇和坚持下去的信心。
回想起1990年3月5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南海怀仁堂握住刘崇和的手说:“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不容易,我代表党中央谢谢你!”为此重庆市政府奖励了刘崇和一辆长安面包车,96年又奖励了服务队一辆车作为学雷锋宣传服务车。这些,都说明了各级政府对刘崇和及服务队工作的肯定,使刘崇和感到没有不坚持下去的理由。
母亲将辛苦经营照相馆的全部盈利给了刘崇和,特别是哥哥姐姐对刘崇和说在嘴上,疼在心里:刘崇和在资金困难的时候随要随给、刘崇和推荐的下岗职工先后3000多人全部接纳到自己的企业就业。
在服务队认识的妻子任劳任怨操持家务,对丈夫“舍小家,顾大家”没有半点怨言,这也成为刘崇和坚持下去的动力。
1998年7月,刘崇和又把母亲留给他的照相馆门面(杨家坪鹤兴路正街79号)卖掉用于总队、分队的日常开支。除此之外,刘崇和的哥哥姐姐还长期资助一些活动经费和办公经费。
2003年,刘崇和把哥哥送给他的四室两厅(南方花园2-3室)卖掉用于总队、分队的日常开支。
让我们回顾刘崇和带领志愿者们为重庆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的贡献:
刘崇和他们组织办城运会、亚运会万人签名活动;组织迎亚运大型义务宣传活动;组织修建大田湾体育场及灯光工程献爱心捐赠活动;组织创建卫生城市万人签名告别脏、乱、差活动;组织万人清扫大街小巷行动;组织万名青年掀起“做文明市民、建文明城市”活动;组织开展学雷锋系列宣传活动;组织学习孔繁森、梁强活动;组织“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活动;组织“保护母亲河、保护我们的生存空间”大型活动;组织编写《党政机关、窗口行业文明用语》、《学生文明用语》、《雷锋精神放光芒》、《红岩颂》、《交通法规》、《卫生常识》、《家电保养和维修》等书籍;这些活动震撼人心,为重庆市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刘崇和他们还注意经济领域的服务。仅一九九七年十月他们组织举办的重庆首届农民暨农业科技成果展,参展的农民兄弟就签订了一亿多元的销售合同。
仅刘崇和一人,三十多年来,他将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购买电子元件组装成电视机、收录机、音响、教学仪器、医疗电子仪器就达500余台,捐赠给长寿、綦江、潼南、梁平、黔江、巫山等贫困边远山区的学校、敬老院、灾区和孤寡老人、烈军属。他将自己节省的和亲友资助的158万人民币,同时和台湾的舅舅寄给他的美金捐赠给了社会福利事业、希望工程、残疾人事业和下岗困难职工及贫困山区。义务为广大群众修理电视机、音响设备、办公用品等家电达数万台,为干休所、敬老院、红军院社区群众服务达10000余小时。
2008年汶川大地震,刘崇和带领第一批志愿者进入汶川灾区,并动员亲友购买了六卡车的食物和物品,同时还组织广大志愿者向灾区捐款达1960多万元。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
刘崇和同志不仅乐于助人,而且爱憎分明、见义勇为。
1998年1月12日阴雨绵绵,刘崇和带领服务队队员到武隆山区开展“三下乡?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当车队行至武隆山区陡峭上坡路段,刘崇和发现前方满载乘客的汽车突然熄火,并缓缓向岸边滑去后。熟知车况的刘崇和大叫:“不好,前面的汽车有危险”,在这千钧一发时刻,刘崇和不顾个人安危,用随车的榔头、铁棍塞住车轮,减缓了汽车的后退,队员们七手八脚找来较大石块,终于使后退的汽车停了下来。当队员们直起身来缓口气时,却吓出一身冷汗:汽车距万丈悬崖不到0.5米!
驾驶员打开车门,脸色苍白,尿失禁。
在汽车缓缓下滑时,有的乘客跳车窗、有的在车上哭喊,一片狼藉。
当乘客们安定下来时,发现是一群年轻人不顾个人安危救了自己性命,顿时又群情激奋起来:有位姓张的农民老大爷拉住刘崇和队员的手直叫“恩人”、有的把鸡、鸭、腊肉和鸡蛋鸭蛋全部往刘崇和的车上塞。刘崇和却大声喊道:“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你们的心意我们领了,这些东西我们一样都不能收,这是我们的纪律。
刘崇和们却悄然的离开了现场。
1999年6月,刘崇和路过菜园坝向阳隧道时,发现一伙歹徒正在抢劫一位中年妇女,报警已来不及了,他奋不顾身急步上前与歹徒搏斗,但寡不敌众肩下部被凶恶的歹徒刺了一刀,顿时鲜血直流,把衣服都浸透了,刘崇和忍着剧痛继续与歹徒搏斗,与周围闻讯赶来的群众一起将其中两名歹徒送到了菜园坝派出所。
可以说,一个人做好事不难,难的是能否带动全社会各阶层人士学雷锋做好事。刘崇和带领着他的团队30多年坚持学雷锋、做好事不为自己着想。我们说,没有远大理想坚持践行雷锋精神,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就会退缩。没有行善积德的高尚行为,就很难坚持把好事做到底。没有为民奉献的博大情怀,也不可能做到如此淡泊名利。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只要我们像刘崇和那样勤于爱民、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就能自觉超脱利益的诱惑、方向的迷失,才能够铸就人生的辉煌。(黄济人、冉彪、唐继龙、刘光华、刘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