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江城。比草木绿得更快的,是那一浪高过一浪的城市建筑绿色化浪潮。
近年来,吉林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建设,在城市建筑迅速长高、变大的同时,落实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的环保国策也频结硕果。真山真水间,一批批打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标记的绿色建筑,正成为这座魅力城市的新亮点。
“十一五”期间,该市相继推出一系列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先后实现了“新建居住建筑执行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和“新建公共建筑执行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两个百分之百,用新型墙体材料取代实心黏土砖和散装水泥推广及混凝土搅拌工厂化。其中,仅散装水泥推广一项,就累计节约包装纸21.4万吨,节约用电3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27.8万吨,减少大气粉尘排放192万吨,综合经济效益达17亿元。该市连续3年在国家建设部开展的“全国建设领域节能减排专项监督检查”中获得好评。
2011年7月,该市又给房地产开发、建筑企业立下新规——所有新建多层住宅和热水消耗大户的公共建筑,必须按标准体现太阳能利用内容。这一新标准的实施,预示着该市大规模利用太阳能时代已经到来。据有关人士介绍,到“十二五”末期,该市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应用面积,将达到900万平方米。
在北华大学学生食堂,一个叫“平板超导抗冻式集热系统”的太阳能装置,平均每天生产热水50至60吨,全年可使学校食堂比过去节约能源费用20至30万元。据了解,这套专为北方地区“量身定做”的太阳能装置,是由该市一家新能源企业自主研发的,目前已在全市安装了7套。
不仅向“天上”要能源,还要到“地下”找能源。吉林市开发可再生能源方兴未艾:在总面积3.3万平方米的城建大厦地下室里,水源热泵采暖系统从7眼机井中抽取温度较高的地下水,经热交换后,保障全楼供暖,散热后的回水再通过4眼机井重新注入地下。如此循环往复,这座大厦的采暖费用比传统供热下降32.3%。目前,该市正在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热资源,加紧推进圣德泉、神农山庄等87.5万平方米的地热供暖建设项目。
城市建筑节能工作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该市早些年兴建的3000多万平方米住宅楼,有许多都未达到新的节能标准。每到数九寒天,不管供热企业如何开足马力加大热源供应,部分住在老旧楼房里的居民仍然感到冰冷难耐。从2010年开始,他们按照省政府的统一要求,全面启动“暖房子”工程,给一栋栋老旧住宅楼穿上“保暖外衣”,大大降低了热源损耗,使住户和供热企业皆大欢喜。
住房保暖了,科学供热随即同步跟进。近几年,该市供热企业相继推出了管网平衡和按计量收费等新举措,努力把建筑节能与行为节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善合理的热源调控体系。通过多年大规模改造与升级,该市近千个供热站全部实现了自动化。热源供应量可根据室内温度和天气变化情况,自动进行动态平衡调节。过去,距供热企业近的小区,室内温度偏高,有时三九天都得开窗户散热;而供热主管道末端的小区,却常常达不到供热标准。现在,经过各供热站的自动调控,不仅杜绝了这种“冷热不均”的现象,也使供热企业在热源输出量不变的情况下,供热面积大幅度增加,提高了热源的有效利用率。根据近两年的数据统计,实现管网平衡后,其输送热源的能力和节能效果均提高15%。如今,该市的管网平衡控制系统正在从小区向单体楼延伸,并有总面积483万平方米的居民住户安装了热计量表。从下一个采暖期开始,他们将逐步实行按用热计量计费,人们的行为节能将成为可能。
科学发展,绿潮涌动。最近,国家将吉林市列为东北唯一一个节能减排综合政策示范城市,这必将有力促进该市建筑节能工作再登新台阶。
中国吉林网 记者 毛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