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的亲吻

援助苏丹捐赠仪式现场

忙碌工作
中国扶贫基金会是专业从事扶贫工作的全国性非政府组织,具有民政部评定的5A级资质。应读者要求,本版将该基金会近年来从事公益活动的情况作一介绍,以期推动公益事业更好地发展。
――编者
中国扶贫基金会成立于1989年,多年来已成功运作多个大型慈善捐助项目。2005年起,基金会开始走上国际化历程,2009年启动苏丹项目,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援建苏丹的医院竣工
2011年7月16日,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资助,中国扶贫基金会和苏丹合作伙伴比尔特瓦苏慈善组织合作援建的苏中阿布欧舍友谊医院竣工典礼在苏丹杰济拉州阿布欧舍镇隆重举行,这标志着中国首家非政府组织跨出国门实施的公益项目取得圆满成功。
苏丹卫生部部长萨迪克 加斯姆拉、杰济拉州州长祖贝尔 巴希尔 塔哈、非政府组织领导人和中国驻苏丹大使馆、中石油尼罗河公司、中国扶贫基金会赴苏代表团、中国援苏医疗队代表以及中苏两国媒体朋友和阿布欧舍当地群众共千余人参加了竣工典礼。
新建的苏中阿布欧舍友谊医院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是一家综合性医院,以妇幼保健为主,兼设内科、外科、儿科、牙科、眼科、耳鼻喉科,并配备剖宫产房、分娩室、门诊手术室、X光射线室、B超室、化验室、麻醉室、血库等科室。
苏中阿布欧舍友谊医院的建成标志着非政府组织实施国际公益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也体现了非政府组织实施国际项目的三个优势:一是省时,阿布欧舍医院从去年11月启动到今年5月底竣工共用时7个月;二是省钱,阿布欧舍友谊医院运用彩钢房形式援建,每平方米造价360美元,是使用当地材料造价的一半左右;三是风险易于控制,由于房屋是预制好的,组装相对简单,因此整个过程风险易于控制。
医院建成之后,中国扶贫基金会将委托中国援苏医疗队进行规范医院管理,并引进基金会母婴平安项目的先进管理经验,在医院周边社区建立起母婴保健网络,将医院建成提高苏丹母婴保健水平的示范医院。
援非将成为系统工程
早在2008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就将援助苏丹项目提上议事日程,并成立了援非项目调研小组。调研人员发现,在苏丹诸多社会问题之中,母婴保健问题最为突出,苏丹孕产妇死亡率是中国的25倍,也是世界上孕产妇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2009年1月,基金会完成了援非调研报告,阐述了中国扶贫基金会援助非洲的原因、项目和进入策略。2009年10月赴苏丹实地考察,与苏丹比尔特瓦苏慈善组织签订项目合作备忘录,双方决定在人道主义物资救援、非政府组织能力培训、援建医院和社区发展等4个方面开展合作。为此,基金会设计了《援建苏丹妇幼保健系统示范项目》,希望在中苏两国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携手中国在苏丹的企业,为降低苏丹孕产妇死亡率作出贡献。援建苏丹妇幼保健系统示范项目,计划总投资6000万人民币,在5年内完成,通过软硬件设施的援建,帮助非洲建立起一个妇幼保健的示范系统。项目内容包括:援建8所彩钢房妇幼保健医院并配备设备,进行医院管理和医护知识培训,派遣志愿者赴非洲工作,参与医院管理,帮助项目区构建妇幼保健网络。为此,中国扶贫基金会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订了5年合作协议,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同设立了“中石油援非基金”。
除了援建医院,中国扶贫基金会还针对苏丹的需要继续开展了人道主义物资救援、非政府组织能力建设培训、公开招募医务志愿者赴苏参与医院管理,开展农村社区综合发展项目等。
援助非洲意义深远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和形象有了新的期待和要求。中国对人道主义救援的内容和方式等等,都要有新的视角、角色意识和应对策略。
对这种历史性的角色转变,我国政府和企业积极调整,进行了各种相应的尝试。作为一家非政府组织,中国扶贫基金会认真探索,不畏艰辛,深入实地调查,终于取得了援助苏丹项目的成功。据基金会负责人介绍,今后,中国扶贫基金会还将把援助的范围逐步扩大到整个非洲,关注和跟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帮助中资海外企业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使他们能高效率地回馈当地社会,进而树立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新形象。
中国扶贫基金会主要捐助项目
救助非洲之角项目
目前非洲之角正在经受6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非洲之角危机已经成为全球最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在非洲之角各国(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吉布提、肯尼亚、乌干达),由于旱灾、居高不下的粮食和能源价格以及战乱,饥荒人数已达到1130万。在逃入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的索马里难民中,营养不良的比例更高,其中儿童的情况最为严重。现在每天有将近4000人逃离索马里来到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的难民营。新抵达的难民的死亡率高达每1万人每天7.4人。大部分的亡者是5岁以下儿童。5岁以下儿童的营养不良率达到26.8%。随着饥饿人数的攀升,需要将更多的资源投入非洲之角,以解决最脆弱人群的饥荒问题。
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新浪网共同发起非洲之角饥荒灾民紧急救援行动,募集更多资源来扩大在非洲之角的紧急救援行动,救助因干旱而陷入饥荒的非洲之角灾民。
捐款标准:捐赠人民币99元,帮助非洲之角挨饿的一个孩子或者母亲维持一个月的生存;捐赠人民币9.9元,帮助非洲之角挨饿的3个孩子或者母亲维持一天的生存。
母婴平安120行动项目
在中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边远地区婴儿死亡率为43.2%。,是沿海地区的4.5倍;孕产妇死亡率为93.7/10万,是沿海地区的7.2倍。“母婴平安120行动”项目是中国扶贫基金会设立的以救助贫困母婴、降低孕产妇及婴儿死亡率为宗旨的公益项目。它创建了县、乡、村三级项目执行机构,通过周密严谨的项目管理制度,将援助人的爱心送达贫困母婴手中。项目计划在未来3年内发展到10个县,覆盖人口200万―250人。
母婴平安120行动项目是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品牌项目之一。“120”不仅代表急救,还蕴含着“1个家庭,2条生命,生育0风险”的深刻内涵。
“母婴平安120行动”将通过建立母婴综合保障体系,对贫困母亲分娩实施分类补贴,对贫困产后母婴进行物资援助,为项目区医疗机构配备基本的医疗设备,对项目区医务人员提供专业培训,以提高贫困社区母婴生命保障水平和健康水平,促进乡村人口素质提升,减缓因母婴生命出现问题而返贫的状况,促进爱心的奉献和人类文明与和谐的发展。
新长城:特困大学生自强项目
据调查,2006年底,中国高校在校生达到2500万,贫困生群体也相应增大。目前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比例为20%,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以下简称“特困大学生”或“特困生”)比例为8%,农、林、师范类学校贫困生比例超过30%,特困生比例超过15%。特困生不仅面临经济困难,还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为了帮助特困大学生克服家庭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中国扶贫基金会于2002年9月1日发起“新长城――特困大学生自强项目”,对特困大学生给予以下3个方面的帮助:经济资助:每人每年2000元,用于资助特困大学生生活费用;成才支持:在受助学生集中的高校建立自强社,并以自强社为平台开展各种公益活动,提升特困大学生综合能力;就业服务:为受助学生提供培训、指导,帮助受助学生成功就业或创业。
新长城项目作为一个教育扶贫的公益项目,以经济资助为基础,以成才支持为核心,以培养自立、自强人才为最终目标,将扶贫济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立足于帮助特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着眼于培养特困大学生完善健全的人格素质,致力于引导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同时回报社会,实现项目“传递社会关爱,锻造自强之才”的宗旨,为弘扬社会公益文化、促进社会公平、增进社会的和谐,播撒爱的种子。
捐赠资助资金:2000元,可以帮助一名特困大学生一年的生活费;20万元,可以帮助一所高校100名特困大学生。
捐赠成才基金:捐建新长城特困大学生计算机能力提升基地(电脑房);捐赠成才基金,支持自强社开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