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论坛2011年全球年会的与会人士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将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随着中国金融逐步开放,人民币将逐步被市场参与者接受,成为一些国家的储备货币。中国需要加快推行一系列改革以应对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冲击。
国际化尚处初级阶段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张礼卿表示,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降低我国在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中的交易成本,也有助于形成竞争性的全球储备货币体系。人民币在该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
他表示,人民币国际化将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目前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人民币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有四个基本前提,一是持续繁荣的国际贸易;二是发达的国内金融市场;三是货币要稳定地趋于升值,但升值不能过快;四是较为开放的资本账户。
张礼卿表示,资本项目完全开放并非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一个开放的资本账户固然有助于国际化,但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不应要求资本账户完全开放,因为现在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完全开放资本账户。
瑞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表示,目前国际上对人民币的需求非常大。“这种需求是因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还是因为对中国宏观政策长期稳定的信心?这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来检验。”
汪涛表示,任何一国的货币在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过程中,都要经历很大的挑战和风险,包括资产泡沫和国内经济的大幅动荡。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的经济政策和价格体系的要求很高。如果国内的利率、汇率以及能源、土地等价格存在很大程度的扭曲,资本大幅流入、流出将对实体经济造成很大危害。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过程中,要加大力度推行国内的一系列改革。
有望成国际储备货币
张礼卿表示,伴随中国经济、贸易和资本账户的开放,最终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将愿意选择人民币。人民币国际化并非中国政府推动的战略选择,而是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必然产物。人民币可能在10年内成为一些国家储备货币的选择,但在国际储备货币中,人民币的比重不会很大。
香港证监会前主席沈联涛表示,10年内一些国家会选择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但在这一过程中,美元还是全球首位的储备货币。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表示,我国资本帐户经过10年努力,基本已实现可兑换。预计人民币将成为比较重要的国际货币,成为若干中央银行的储备货币。(任晓)
戴相龙:分三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9日出席国际金融论坛2011年全球年会时表示,人民币国际化应分三步,可能需要3个5年的时间。第一步是扩大人民币在境外贸易中的结算的作用;第二步是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使人民币成为投资品;第三步是通过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使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他表示,中国参与金融全球化核心内容至少有四点,分别是: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尽快建立跨国金融集团,组建总资产上万亿美元的大型金融集团;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培养更多的能参与金融全球化的人才和服务机构,深化国内金融体制改革。
他认为,中国参与金融全球化是中国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全面认识投资风险、外汇资产缩水等风险等,同时提高对风险的处置能力。(记者 陈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