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维权新闻 > 维权新闻 > 正文
该对“房闹”指责还是宽容?(图)
来源:搜狐网       时间:2011/10/30 11:26:06     
  白纸黑字的合同在房价下跌面前是如此无力。至于这次退房潮,究竟会成为房价拐点的前奏还是调控政策的尾声,恐怕就取决于政策制定者在两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天平如何调节了。 



  龚滔 绘

  你选择你承受

  跟股民相比,购房者实在是太幸福了。涨了能赚钱,跌了能退房,简直就是无风险买卖。

  白纸黑字的合同在房价下跌面前是如此无力。说什么销售人员忽悠,说什么样板房有问题……合同上签的是你自己的名字啊。没人逼着你买房签字吧,愿赌不服输而已。

  你可以买房,你可以不买房。可以买了退,可以退了买,可以买了退了再买。这一切都是你的自由,想怎么折腾怎么折腾。只是自己的选择自己负责。不想承担压力那就不要羡慕别人住大房子。不甘蜗居那就不要羡慕别人月月光。想赚钱又不担风险,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还是股民老实啊,涨时吹嘘吹嘘,跌时最多也就暗自伤神。

  记者 金蕴

  》主持人说

  近期,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一些新房源实行较大幅度降价销售,引起部分已购房业主的不满,纷纷涌到售楼处要求给予补偿甚至退房。潘石屹说:“这是开发商最紧张的事,所有的开发商都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

  此现象引起高度关注,新华社发文《大城市缘何频传“退房”声?》文章强调热点城市对调控决心坚定,“上海、北京最近均表示,继续坚定不移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确保实现房价稳中有降。”上海市政府发言人日前也回应,商品房售价由房地产企业和购房人协商约定,如果双方当事人发生矛盾纠纷,应当根据约定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通过司法解决。政府态度明确,那广大购房者呢?再怎么说一千道一万,“对老百姓而言,降价总比不降好。”

  退房潮是拐点前奏还是调控尾声

  退房潮的出现,至少传递了两个信息。

  信息一,看来房价这次不是“假摔”了。如果是“假摔”,不太可能激起这些业主的“义愤”和“维权”。

  信息二,房价进入了何去何从的关键抉择期。房价是真的会“摔”下去,还是晃晃悠悠又“站”起来,就取决于接下来的这段时间了。

  不久前,我刚和一位房产中介公司的从业者进行了一次简短的沟通。当我询问房价接下来的走势时,他认为我是潜在的售房者,于是安慰我说:“放心吧,不会大跌的。”但是,当我表明没有售房意愿时,他又转而分析我是潜在的买房者,于是表示接下来一段时间可以趁房企急于回笼资金或者投资客急于“出货”而好好淘房。

  很显然,房地产调控政策已经进入了各个利益集团博弈的“深水区”。很多潜在购房者看到了房价松动的可能,正欢欣鼓舞地等待房价的实质性拐点出现。也有些房产业主的利益开始受到触动,退房潮在此背景下出现并不奇怪。很多“退房”只是一种姿态,其目的可能是希望影响决策层的决策。虽然这些“维权”业主未必有这样的主观目的,但在客观效果上,他们在某种意义上起到了开发商对抗调控政策的“盾牌”的作用。

  有的评论认为,退房潮将成为开发商的最后一道屏障。但这是否最后一道屏障还很难说。可以想象的是,房价每跌一寸,就可能有一部分在此价位入市的业主站起来加入“屏障”的行列。这些业主和包括开发商在内的房地产相关行业的力量结合起来,力量显然不容小觑。而更多的利益既得者可能还会通过更加隐蔽的办法来影响决策层。所以,如果要坚持房产调控的成果,政策制定者可能需要有应对更多“屏障”的心理准备。

  至于这次退房潮,究竟会成为房价拐点的前奏还是调控政策的尾声,恐怕就取决于政策制定者在两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天平如何调节了。记者吴华

  楼市有风险购房需谨慎

  不管出于什么理由,买房者使用打砸之类的暴力方式解决问题总是失策的。从合同的角度来讲,即使售楼员确实在签约前有夸张宣传的成分,但作为一个有正常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该知道除了合同上的白纸黑字,其他的口头允诺都没有法律效力。那么,既然合同上列明了价格,签字就代表自己心甘情愿,毕竟当初签约并不是被强迫的。

  如果把房子比做生活中的必需品或消费品,我们不可能因为昨天买的油盐酱醋降价了,就要求超市退款。如果把房子看做价值较高的投资品,那么在拍卖会上高价拍回来的艺术品,在股市上套牢的股票,也不存在跌价后要求退货的可能性。

  虽然这有点“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味道,但残酷一点说,事情就是这样。回想中国香港1997年后的楼市“崩盘”,一批香港人都成了“负资产”阶层,宣布破产的也不是少数。买房,尤其买大房子,并不是一件只挣面子、不担风险的事。房子不比股票,确实有刚性需求,有不得不买的理由,但出手之前,需要想想最坏的可能性,是不是在自己的能力承受范围之内。这件事让房价走势更尴尬了,真叫涨也错,跌也错,看来房价不涨不跌扮“僵尸”才更合各方心意。

  回头看看股市,上证指数半年里跌了25%、深证成指缩水了30%,新股还在不停地发,股民们虽然痛苦,但却“情绪稳定”,真是“最可敬的人”。如果买的房跌价了,就有理由退货或是获得差额退款,那么我建议那些炒股票、买基金的人不如集体撤出股市去买房算了。

  所有股民都知道,行情起起落落,买股票不只是有赚钱的机会,更存在亏损的可能。至于楼市,或许是之前的风险提示还不够到位,才使这批套牢的买房人自认为“冤比窦娥”。很多年前,监管部门要求每家证券公司都在营业场所标明“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的字样,就像块“免死金牌”一样地挂在那里。那么,权当八卦,地产商是不是也要在售楼处挂上一块“楼市有风险,购房需谨慎”?丁艳芳

  先例一开后患无穷

  我相信很多围攻售楼处的老业主们也明白,自己的行为并不占理,只是情感上实在接受不了:限购令后,不少人购房都是首次置业或出于改善住房的刚性需求,现在房价一下跌去几十万元,这是工薪阶层多少年的血汗钱啊。说到底,是先有了疯狂的楼市,才有了疯狂的“房闹”行为。

  但“房闹”们之所以继续无理取闹,是因为他们相信闹一闹总归会有结果的,总会得到点赔偿。为什么?因为有先例在。甚至有人根据“历史经验”判断:如果在家赋闲一年,没事就去闹一下,拿到20万元赔偿款,也算一份收入不错的兼职了。

  这一次,对于某些开发商的大幅降价,房管部门已火速介入,紧急叫停了其团购销售,更有“开发商降价超20%需重新备案”的消息传来。虽不能说这是“房闹”的胜利,但不可否认,“房闹”们的行为影响了管理者的思维。尽管相关人士强调此举并非限制开发商降价,但多少给老业主们发出了某种错误的信号。

  其实,不管是默许“房闹”们得到赔偿,还是对开发商的降价行为进行限制,都是目光短浅的举措。此举虽能息事宁人,却无异于告诉世人,采用暴力威胁的手段就可以使自己的无理诉求得到满足,这样一来,对于那些勤勤恳恳工作还贷、默默承受房价起落的人来说,社会的公平正义又将如何体现?

  目前,房地产市场正在逐渐消除泡沫,房地产调控政策开始取得实质性效果,在这个当口,楼市理性回归的步伐绝不能因“房闹”而受阻。尤其是某些房产商故意夸大“房闹”行为的严重程度,把原本是买卖双方的纠纷扩大为社会问题,以维护一己之利,对此,监管者应有理智的认识。

  此前在我采写相关稿件时,曾有受访的房产中介表示,虽然房产商出于对“房闹”的忌惮,已不敢明着降价,但从中介这里仍然可以拿到三四成的优惠。降价是市场行为,监管部门应进行正常的疏导,而不能给无理取闹和暗箱操作者开先例,否则坏了规矩、乱了市场,将会后患无穷。记者周喆

  对被高房价套牢的购房者要宽容点

  几天前和媒体圈的几个朋友吃饭,大家对上海在一天之内出现了几宗业主齐聚销售中心“维权”的事件聊开了。其中一个朋友对老业主要求开发商补还差价、退房等表示了理解和同情。因为她的几次购房经历,让她至今还对开发商在房屋买卖过程中的强势忿忿不平。

  如今提起老业主“闹事维权”,大伙普遍的说法是指责老业主缺乏契约精神的体现,说难听点是耍无赖。可不管专家、学者、开发商、公众说什么,有一个不争事实是十多年来中国房价一直在上涨,特别是2007年后爆涨,众多刚需的购房者一再期盼房价会下跌,却一再失望。为了不让预备购买100平米的购房款最后缩水到连5平米的厨房都买不起,只能被动上了“高价房”的贼船。

  谈论遵守契约精神,前提得是缔结契约的双方是对等的,过程是平衡的。汽车、电子产品刚上市就价高,大量涌入就价跌,可涨跌过程中,购车者和买电子产品者很少听说掀起“退车潮”、“退电子产品潮”,原因很简单,消费者能够预期到价跌,因此能出手无悔。可此前楼市一直处在只涨不跌的怪圈内,楼市整体氛围就是不正常的。一些底层消费者耗尽几辈人积蓄,透支未来收入购买的房产,几个月内市值就蒸发了数十万元,另外由于几次房贷上调,消费者所承受的还贷压力也在大幅增加,一时情绪失控也属正常,舆论对此或者应该宽容。

  只涨不跌的房价今年终于有下跌的迹象,或者是楼市正向健康方向发展。房价下跌自然受益者众多,不但没有买房子的人将受益,蜗居的工薪阶层想靠工资收入改善一下住房品质的也有了希望曙光。一些闹售楼处的老业主,其行不妥,但其情可悯。他们也是高房价损害的“伤心人”,仔细听他们的诉求,其实他们并不反对房价回落,只是希望获得一定差价补偿。如果舆论一边倒地对他们进行指责,难保他们的理性不会让位于情绪做出一些过激行为。
责任编辑:何智

【字号 】 【打印】 【关闭
  
推广:退房,开发商,业主,房地产市场调控,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