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科技 > 科技 > 正文
“海洋六号”科学考察船凯旋归来 完成4大任务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11/10/26 10:28:41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领导向“海洋六号”科考船船长(左)赠送匾额。新华社记者 周文杰 摄   昨天(25日)上午10时,首次执行远洋科学考察的“海洋六号”船胜利完成中国大洋第23航次全部科考任务,历时120天,航行1.8万余海里(约3万多千米)返抵广州。 


  10月25日,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领导向“海洋六号”科考船船长(左)赠送匾额。当日,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下属的“海洋六号”科学考察船顺利完成中国大洋第23次科考任务,凯旋归来。68名中国科学家历时120天、航行1.8万余海里完成了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5000米级海上试验警戒与保障、深潜试验区海底地形地貌勘探测量和多金属结核区域的生物调查与地质取样等任务,也标志着我国大洋科考技术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新华社记者 周文杰 摄


  昨天(25日)上午10时,首次执行远洋科学考察的“海洋六号”船胜利完成中国大洋第23航次全部科考任务,历时120天,航行1.8万余海里(约3万多千米)返抵广州。


  自2011年6月28日从广州起航,“海洋六号”船面临着作业海区海况差,船舶机械、调查设备尚在磨合等多种不利条件。尤其是在第一航段,调查区持续大风大浪,海况之差为历次大洋科考所罕见;第二、三航段作业区邻近西太平洋台风发源地,备受影响。为全面完成任务,“海洋六号”船在临时党委的集体领导下,航次首席科学家杨胜雄(第一航段)、何高文(第二、三航段)带领全船68位远洋科考队员,同舟共济、科学部署、攻坚克难,充分发扬了“自强、探索、奉献、和平”的大洋精神,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本航次,“海洋六号”完成了4大任务。一是完成了为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5000米级海上试验的警戒与保障任务。在深潜试验区开展了温盐深(CTD)测量和多波束海底地形地貌测量,资料经现场处理后及时提供给“蛟龙号”使用,并为“蛟龙号”3次下潜提供了警戒与护航;二是完成了多金属结核合同区的海洋环境与生物调查、地质取样等科学考察任务,履行了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合同》义务。三是完成了海山区富钴结壳资源与环境基线调查。四是完成了“蛟龙号”更大深度海试选区的调查。航次采用深海浅钻、深海摄像、温盐深测量和浮游生物拖网以及综合地球物理等多种技术手段开展调查,共完成深海浅钻测站69个、海洋环境与生物调查测站61个、综合地球物理测线16011千米,获得了多金属结核550公斤,为采矿冶炼试验提供了实物样品。航次期间,还进行了样品现场测试、生物培养等。


  “海洋六号”科学考察活动在本航次取得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科考成果:


  ——了解调查区海山富钴结壳的分布状况,扩大了富钴结壳资源调查的选区范围。通过对已调查海山区的地质补充调查和初步评价,进一步查明了富钴结壳分布规律。调查中首次发现了多期成矿结壳,并在平顶边缘表层沉积物之下再次发现浅埋藏板状结壳,这一发现对资源评价和结壳成矿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次成功利用光缆深海浅钻设备大规模开展调查。在7座海山完成了70余次光缆浅钻的取样作业,最长获取到1.36米的“白加黑”结壳岩芯样品,设备工作正常。该设备的成功应用将带动我国更多海洋调查设备从电缆时代走向光缆时代,大幅提高作业效率和资料质量。


  ——首次在水深超过7000米海区(更大深度海区)开展调查,获得了新调查区地形地貌、沉积物和环境资料,为“蛟龙号”下一步海试提供了基础资料。


  ——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海洋六号”船特色的大洋调查模式,培养和锻造了一支中国大洋科学考察的优秀团队,为今后从事大洋航次工作提供了队伍保障。(记者左朝胜 通讯员陈惠玲)


  ·"海洋六号"船完成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考任务返抵广州



  10月25日,科考队员在船上向迎接自己的亲人挥手致意。当日,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下属的“海洋六号”科学考察船顺利完成中国大洋第23次科考任务,凯旋归来。68名中国科学家历时120天、航行1.8万余海里完成了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5000米级海上试验警戒与保障、深潜试验区海底地形地貌勘探测量和多金属结核区域的生物调查与地质取样等任务,也标志着我国大洋科考技术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新华社记者 周文杰 摄



  10月25日,“海洋六号”科考船的首席科学家何高文(左)接受领导鲜花。当日,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下属的“海洋六号”科学考察船顺利完成中国大洋第23次科考任务,凯旋归来。68名中国科学家历时120天、航行1.8万余海里完成了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5000米级海上试验警戒与保障、深潜试验区海底地形地貌勘探测量和多金属结核区域的生物调查与地质取样等任务,也标志着我国大洋科考技术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新华社记者 周文杰 摄



  图为“海洋六号”科考船展示的从5100米海区采集的多金属结核(10月25日摄)。 10月25日,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下属的“海洋六号”科学考察船顺利完成中国大洋第23次科考任务,凯旋归来。68名中国科学家历时120天、航行1.8万余海里完成了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5000米级海上试验警戒与保障、深潜试验区海底地形地貌勘探测量和多金属结核区域的生物调查与地质取样等任务,也标志着我国大洋科考技术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新华社记者 周文杰 摄



  10月25日,科考队员们在欢迎仪式上接受检阅。当日,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下属的“海洋六号”科学考察船顺利完成中国大洋第23次科考任务,凯旋归来。68名中国科学家历时120天、航行1.8万余海里完成了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5000米级海上试验警戒与保障、深潜试验区海底地形地貌勘探测量和多金属结核区域的生物调查与地质取样等任务,也标志着我国大洋科考技术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新华社记者 周文杰 摄



  10月25日,“海洋六号”科考船的水手长梁广海见到了离别四个月的女儿。当日,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下属的“海洋六号”科学考察船顺利完成中国大洋第23次科考任务,凯旋归来。68名中国科学家历时120天、航行1.8万余海里完成了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5000米级海上试验警戒与保障、深潜试验区海底地形地貌勘探测量和多金属结核区域的生物调查与地质取样等任务,也标志着我国大洋科考技术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新华社记者 周文杰 摄


责任编辑:雅思

【字号 】 【打印】 【关闭
  
推广: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科学考察船,温盐深,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