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共同关注 > 共同关注 > 正文
政府扶持民间出力 共同挽救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
来源:华商网       时间:2011/10/20 10:17:11     
  昨日(10月11日),西安市首届传统剪纸大赛在群艺馆举行,80位艺人参加了比赛 令人担忧的是,老艺人的数量逐年下降,80多岁的老艺人“能说不能动”,去年3月,92岁的宫廷刺绣大师牟玉娥刚刚去世,现在,西安地区年龄最大的民间艺人已经82岁。 


  我省有2项世界级、62项国家级非遗西安被授予非遗传承人的仅有96位超过8成民间艺人在60至75岁之间年轻人为何不感兴趣,因为不赚钱


  目前,我省已正式命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35项、市级956项、县级2292项,其中,秦腔、陕北民歌、凤翔泥塑等62个项目进入国家名录。西安鼓乐、中国剪纸两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实现了我省“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零的突破。


  根据调查,西安地区被发现的非遗资源现在共有1271项,被授予非遗传承人的民间艺人有96位,但年龄偏大,35岁以下只有1人,55岁以上71人,80%的民间艺人年龄都在60岁到75岁之间。


  令人担忧的是,老艺人的数量逐年下降,80多岁的老艺人“能说不能动”,去年3月,92岁的宫廷刺绣大师牟玉娥刚刚去世,现在,西安地区年龄最大的民间艺人已经82岁。


  年轻人为何对传统技艺不感兴趣?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很多老艺人家里的孩子都不学父辈的技艺,甚至“瞧不起”,这里面有老艺人觉得学艺苦,不让孩子继承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些技艺都不赚钱。


  本报为您截取“剪纸”保护的“工作图景”,展示非遗保护的成果、保护传承工作的细致入微,以及全社会对于非遗保护倾注的关注与期待。非遗保护的紧迫性,更值得我们深思与行动!


  请来80位民间艺人首次举办剪纸大赛


  “下连阴雨了,剪个扫天婆;生孩子了,剪个长命锁。西安剪纸内容丰富,在民间有很多用途。”西安市群众艺术馆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介绍着西安剪纸,转而说:“但这可能是农耕文化最后的遗存,不可能再有了。”去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陕西剪纸列入世界非遗名录,今年年初,陕西各地非遗保护中心都接到了做剪纸调查的任务。从今年年初开始,西安市群艺馆非遗中心的工作人员走访了西安地区所有村镇的一百多位剪纸艺人。


  为此群艺馆昨日(10月11日)上午举办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剪纸大赛”,80位民间艺人参赛。下午,草根民俗讲堂再次开讲,为西安所有剪纸艺人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也向外界公布对西安剪纸的调查结果。


  一看窗子二看帘,三看媳妇蛮不蛮


  民间习俗造就民间艺人


  “一看窗子二看帘,三看媳妇蛮不蛮”周至县豆村有一个“看媳妇”的习俗。王智认为,这是很多非遗文化留传下来的关键,“看媳妇”的习俗就是每家娶了新媳妇后,当年过年,新媳妇要把窗花、花馍、刺绣做好,等待亲戚朋友“检验”,这些新媳妇的手艺是“看媳妇”的主要内容。


  和周至豆村相似,大部分有绝活在身的民间艺人都来自一些著名的古村镇,关中著名的18个古镇“盛产”民间艺人:终南镇、楼观镇、集贤镇、灞桥白鹿原、眉县横渠镇、蓝田厚镇、户县草堂镇、户县秦镇、高陵耿镇、阎良五屯镇、扶风法门寺、雁塔鱼化寨,新城韩森寨、长安杜曲镇,碑林下马陵、临潼骊山镇、新丰镇、长安北张村等,非遗工作者在走访这些村镇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民间艺人,木雕、剪纸、面花、刺绣,而这些技艺,彼此又有依存关系。“一般来说,会剪纸的,都会刺绣,会刺绣的都会画两笔,会画的,都会面花。”王智说。


  跑遍700多个村庄让面临消失的手艺传下来


  十几年来,西安市群艺馆非遗工作者跑遍了700多个村庄,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作时间在各个村庄,群艺馆还为老艺人无处安放的作品设立专门的展厅,王智说他的经验就是“跑”。“我觉得只有通过田野调查,才能挖掘到文化资源的最深处,就拿剪纸来说,能看到背后的民间习俗。如果不跑的话,老艺人慢慢都走了,这些民间技艺世代相传,今天,我们能有80个剪纸艺人来群艺馆,西安800万人口,平均100万人里才有一个剪纸艺人,如果倒退10年,我们可能有8000个,更早的时候,我们可能有8万个,非遗保护,可能是一场跟时间跟生命的赛跑,老艺人内心保留着农耕文化最后的精华。”王智说。


  剪纸技艺被重视老艺人重获荣誉感


  在调查中,最让王智感动的是一位名叫刘金花的户县剪纸艺人,70多岁的老人已经失明,她的剪纸生涯中也有过一段辉煌的经历,但现在无人继承,当王智到她家中采访时,老人摸黑从柜子里找出了自己年轻时的剪纸纹样,说:“我剪了一辈子,现在把样子全给你。”


  老艺人周鲜丽曾是周至县楼观地区剪纸技艺最高的民间艺人,但现在手上的技艺早已不被重视,老人一度放弃剪纸,王智给各媒体朋友讲述了老人故事后,媒体纷纷报道,老人儿子给王智发来短信:“我妈本来对剪纸没信心了,谢谢你们让一个农民对自己的爱好产生了荣誉和幸福感。”


  非遗保护要发动群众在各村设立志愿者


  在以往的非遗保护中,保护部门采取的都是各区县摸底保护的方式,西安市群艺馆这几年摸索出一个成功的经验,在各个村都设立非遗保护志愿者,调动群众的热情。志愿者王刚已经跟着群艺馆做了3年多调查,他说,做志愿者,也是源于自己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对这些民间技艺的保护,群艺馆馆长王升荣称,最重要的是把这些民间艺人找到,国家有一系列政策对他们进行支持和保护。昨天的剪纸大赛,就是一种尝试,最远的是哈萨克斯坦东干陕西村的艺人,在这次普查中,他们带来了自己保留150年前的纹样参加了世园会,有些参赛艺人一家三口、婆媳两人、师徒多人、姐妹,能看出老百姓对自己的技艺非常有热情,这也是重建“鱼水关系”的途径。本报记者 狄蕊红


  政府扶助


  建立25个保护示范基地


  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省文化厅副厅长蒋惠莉说,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明显,走在全国前列。经过五六年时间的努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建立了4级名录。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名录。建立健全传承人队伍。建立传承人资助机制。省级项目代表传承人每位每年资助4000元,帮助他们开展非遗活动。建立了2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单位),对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保护。并且通过生态保护区的方式,建立整体保护。例如宁强、略阳两县列入国家级羌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但是我省的非遗项目这么多,需要加大保护经费。


  民间力量


  民营企业家建民俗博物院


  我省还注重引导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非遗保护。如支持民营企业家王勇超建设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支持建设汉中陕南民俗博物院,支持建立洛川民俗博物馆,支持凤翔县六营村(泥塑)、华县梁堡村(皮影)、耀州窑文化生态区、澄城尧头陶瓷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色村从保护、利用的角度逐步建立起文化生态村。昨日,王勇超接受了记者的电话采访。


  王勇超称,博物院抢救保护了老腔、木偶、皮影、碗碗腔等20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散落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一些实物抢救回来,为老艺人、传承人提供平台展示,为他们发工资。


  传承人脸谱


  赵庚辰:西安鼓乐的活化石


  赵庚辰15岁起师从东仓鼓乐社梁振源先生学习韵曲及笙、管子、笛子等的演奏技艺,不久就成为东仓鼓乐社的主要乐手。30岁时赵庚辰精通各种形式的行乐及各类铜鼓,并兼通念词、歌章等,是为数不多的鼓乐全能艺人,当今“西安鼓乐”最权威的传承人、演奏者、教育者。


  邰瑜:木版画世家,五岁即学艺


  邰瑜先生是木版画“世兴局”画派的第十四代传人。他从小受祖父邰润(荣兴画局传承人)、父亲邰世勤(世兴画局创始人之一)的熏陶和培养,对家传木版年画情有独钟。他五岁时就开始印画,到十岁便掌握了凤翔木版年画的刻版、印刷、设计的全套工艺流程。


  曹怀荣:安塞腰鼓第一人


  曹怀荣1939年12月出生于安塞县真武洞镇郭家峁村。12岁时,曹怀荣和师傅杨步浩到延安杨家岭给党中央、毛主席拜年,表演腰鼓和秧歌。毛主席看完表演后表扬他说:“这孩子打得好。”有毛主席的表扬,曹怀荣对腰鼓更是痴迷,腰鼓便成了他一生中的挚爱。2006年农历除夕这天,已经年逾67岁的曹怀荣更没有想到,他竟为来安塞县侯沟门村同乡亲们一起过大年的国家主席胡锦涛打腰鼓。


责任编辑:何智

【字号 】 【打印】 【关闭
  
推广:民间艺人,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技艺,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