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十一五”期间大规模扩张后,下一步,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的改革方向和目标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国务院国资委已经给出了明确的方向:“十二五”期间,国务院国资委将推动央企加速内部资源整合,由前期的“做大”转变为“做优做强”。 过去几年,国资委为央企定的目标一直是做大做强,在这种目标的驱动下,央企一直在进行大规模的资产扩张。 国资委一份统计数据显示,2006-2010年,央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近10万亿元,并购重组各类企业达2200多家。另一个数据是,进入世界500强的央企从2003年的6家增加到2010年的30家。 在“做大”这个目标上,央企可谓成绩斐然。不过,在“做强”这个目标上,央企却在国际竞争中颇显尴尬,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很多“巨无霸”央企在国际竞争中并没有叫得响的国际品牌,没有过硬的技术研发能力,也没有拿得出手的自主知识产权等。 央企如何摆脱“大而不强”,实现“做优做强”? 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明晰:今年以来,国资委的战略思路发生转变,央企逐渐由对外扩张转变为注重内部资源整合,并特别强调要做好相关业务剥离。 除此之外,央企实现“做优做强”还有一个重要的路径正越来越被重视,那就是自主创新。 “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日益凸显中央企业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任务的艰巨性。”近日,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行的一个论坛上,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表示,中央企业与世界上的跨国公司、知名企业相比,还没有完全摆脱高投入的外延式增长模式,过多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形成的竞争优势很容易被模仿和复制,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知名品牌。“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实现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目标,中央企业必须大力增强创新意识,努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李保民说。 扩张的代价 正是由于央企在过去几年的大举扩张才造成这样的后果——“吃得太饱,消化不良” 过去几年,并购重组可以说是央企的主要市场行为。 通过并购重组,央企不仅规模大增,而且企业内部资源结构和经营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往大多数央企业务单一,现在几乎所有的央企都涉及多元化经营,甚至尝试产融结合。 不过,从目前央企并购重组的情况来看,部分重组效果并不好。 仅从2010年至今来看,中铝在2010年勉强扭亏,但对云铜等企业的整合远未达到预期;中钢深陷山西中宇和河北纵横项目,总经理黄天文黯然离职;中冶投资河北恒通,四年亏损46亿元。 这并非个案 从更详尽的数据来看,根据国务院国资委网站公布的信息,2011年上半年,央企应收账款已达上万亿,而主营业务成本同期增长25%,半数以上中央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超过65%,虽然净利润同比增长14.6%,但在同期,地方国有企业净利润同比增长33%。 对此,有业内专家分析,正是由于央企在过去几年的大举扩张才造成这样的后果——“吃得太饱,消化不良”。 据媒体报道,8月份以来,国资委连续召开会议,探讨加速央企内部资源整合方案。 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表示,央企并购重组不能只吃进、不消化。邵宁表示,部分央企在并购中重并购、轻整合,不少央企并购战略不清晰,很多是机会导向,并购目标偏离企业发展战略。 同时,邵宁还表示,国内外因素决定央企今后进一步扩张的余地有限,央企“十二五”期间的增长规模将会明显低于“十一五”期间,企业还可能面临严峻的阶段性挑战。因此,国资委将推动央企在“十二五”期间加速内部资源整合,由前期的“做大”转变为“做强”。 而内部资源整合的方向就是,央企要主动做好业务剥离,尤其是剥离非主业、非战略性业务。“即使是盈利的业务,如果不符合公司发展战略,也要坚决退出。”邵宁表示。 创新路径 “如知识产权归属、研发投入的长效机制、科技成果的评价以及技术、专利、信息和品牌等要素如何参与收入分配,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围绕“十二五”时期“做强做优”这个目标,在加速内部资源整合的同时,央企科技创新战略也悄然加速。 7月份,国务院国资委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提出了央企科技创新战略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认为,这个意见出台得很及时,“自主创新,国有企业要发挥骨干和带头作用,因为企业是主体。而央企站在各个行业技术的最前沿,拥有国内一流的技术队伍,并且资金实力雄厚,所以,现在央企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发挥在自主创新中的骨干和带头作用,条件已经具备。”郑新立说。 “近些年来,央企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应当看到,中央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同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及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李保民表示。 在他看来,差距主要表现在创新的意识和紧迫感还需要加强,“技术创新还没有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不仅如此,创新的体制机制涉及到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如知识产权归属、研发投入的长效机制、科技成果的评价以及技术、专利、信息和品牌等要素如何参与收入分配,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李保民说。 此外,他认为,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特别是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在科技管理水平和资源配置方面,特别是广大员工学习科技、钻研科技、掌握科技的内生动力也都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提升。 他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加快创新型企业建设、研发平台建设、重大技术攻关和体制创新四大建设,推进科技创新战略的有效落地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