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东盟——中国自贸区建立的第二年,而这一年内发生的南海冲突,显然也让西方国家颇为瞩目。近日,有美国背景的美通社撰文报道,认为双方日趋紧密的经济往来,将使得军事冲突的成本显得更为高昂,文中暗示,双方更有可能的做法是通过谈判解决争端,而让双方进行正常贸易显然更为有利可图。
潜力巨大 十九亿消费者的超级大市场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成立,创造了一个拥有十九亿消费者、近六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四点五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据报道,2011年上半年,东盟与中国之间的双边贸易额达1710亿美元。东盟与中国的双边贸易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去年双边贸易额就激增35%,达到2930亿美元。
对于正在尝试进行资本输出的中国企业来说,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和地缘文化上的优势,以及东盟地区华人众多的现状,让中国企业对东盟新市场的开发充满了动力和无限遐想。而且,前期在区域进行市场开发的中资企业,经过了几年的苦心经营之后,已经在东盟站稳了脚跟,而且就现在的情形来看,过得都还不错。
仅以家电行业为例,来自中国的美的电器在东盟相继建设了两家工厂后,正准备耗资数亿人民币建设第三个生产基地。经过数年的发展,美的已经成为该地区最大的电风扇产品供应商,电磁炉、电饭煲等小家电产品在东盟市场内富有竞争力。以美的、海尔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正改变着当地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等同于伪劣产品的印象。
发力市场 激烈竞争引格局巨变
文中提到了海尔收购日本三洋在东南亚诸国品牌使用权及技术转让的事件,并认为这是确立了中日韩“三国鼎立”的东盟家电新格局。而在中国企业在此站稳脚跟之前,日韩品牌平分东盟的家电市场,过得颇为滋润。
报道分析,中国企业的进入,改变了原有的市场格局,竞争也让市场显得更有活力。以越南市场为例,几年前越南家电市场基本是日韩品牌的天下,无竞争压力也让日韩安于高利润的现状而在忽略了中低端市场的开发。而在美的为代表的中国品牌进入之后,竞争充分使得产品价位普降,使得更多的中低收入家庭进入消费区间,才真正把市场做大。
中国家电企业的进入的崛起,宣告了日韩家电品牌坐吃老本的好日子业已结束。此前有报道,这两年日韩正通过全线降价应对中国家电品牌普遍采用的高性价比策略,换句话说,日韩品牌针对中国品牌主动采用了“价格战”,这在过去可是让人难于置信的。
中资企业通过本土化已获得当地认同
报道客观地评价了中国家电企业对所在国的贡献。认为美的等中国企业除了对东盟进行直接投资带来就业机会之外,还在客观上扶持了所在国的家电产业链,并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
据了解,仅美的一家中国企业就为越南直接或间接提供了5000个就业岗位。为降低成本,中国企业逐步深化本地化政策,在原材料采购上优先扶持当地供应商,并加大力度培养基于本地市场的产品研发及市场营销部门,建立起一批基于本地的技术及营销人才队伍。
报道对美的的市场策略进行了正面评价,认为美的等中资企业提供了大量就业并努力融入本地,不但让企业受到了当地政府的欢迎,也让员工产生了更多归属感,并让当地消费者对这些品牌更加趋于认同。
文中提到,在欧美经济遭受重挫的今天,东盟——中国自贸区的飞速发展让人瞩目,东盟区域经济正处于二次腾飞的良好时机。报道最后得出结论性的分析,认为虽然在南海地区还有一些领土争议,但需要看到,双方在经济交往上有许多交互性的共同利益,这就决定了双方军事冲突的潜在可能已经大大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