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 特别关注 > 正文
出海屡屡受阻 企业不行还是制度障碍?
来源:南方报网—南方日报       时间:2011/9/29 10:21:01     
随着国内企业开始成长壮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迈出国门,将目光瞄准国际市场的制造业、能源矿产等领域。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屡屡遭受挫折,从中国铝业(601600,股吧)注资力拓失败,到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到腾中收购悍马失败,再到汉龙矿业收购SDL受阻,到底是企业不行还是制度障碍?如何汲取教训?这成为国内企业开始国际化战略时必修的“一课”。本期“南方经济圆桌”,特邀专家畅谈海外并购的问题。  
随着国内企业开始成长壮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迈出国门,将目光瞄准国际市场的制造业、能源矿产等领域。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屡屡遭受挫折,从中国铝业(601600,股吧)注资力拓失败,到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到腾中收购悍马失败,再到汉龙矿业收购SDL受阻,到底是企业不行还是制度障碍?如何汲取教训?这成为国内企业开始国际化战略时必修的“一课”。本期“南方经济圆桌”,特邀专家畅谈海外并购的问题。

    论坛嘉宾

  林平凡:广东社科院企业管理与决策科学研究所所长

  崔毅:华南理工大学风险投资研究中心主任

  王桥:万联证券分析师

  话题1:

  国内企业是否适合大规模海外并购?

  南方日报:随着国内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的提高,加上一直高企的通胀压力,国内企业经营环境有所变糟。然而,欧美地区也开始遭遇债务危机,许多企业亟需引进战略投资者。一边有“走出去”的冲动,一边有“引进来”的需求,目前国内企业是否适合大规模出去海外并购?

  林平凡:海外并购是培养跨国公司可行的策略方法

  自上世纪90年代后,在国际历经多次的产业调整后,国内外发生过很多成功的海外并购案例,这为国内大型企业“走出国门”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自去年以来,广东一些部门和机构开始研究如何组建大型跨国公司“走出国门”,广东经济发展到目前的程度,需要培育一些跨国公司,而海外并购,无疑是一种可行的策略方法。

  就并购而言,由于国企与民企之间所有制模式的不同,导致二者之间的并购互有优缺点。优点暂且不说。缺点方面,民企往往受几位决策层的高管影响,头脑一发热就拍板买下来。而国企的并购又受严格的审批程序制约,流程过长,往往等到批下来,并购的最佳时机已经过了。

  王桥:并购风险之一是“好的东西别人不卖给你”

  尽管目前国内面临成本上升、通胀压力大,国外企业也急需引进战略投资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海外并购没有风险,事实上,风险还非常大。从国内海外并购的案例来看,进行并购成功的案例并不多,比如中国铝业注资力拓失败、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等,许多看起来势在必得的海外并购,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有自身的因素,但也有国际因素,“好的东西别人不卖给你”。

  崔毅: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本身就处于劣势

  作为国际化策略的组成部分,海外并购是企业实现提升发展的关键一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整个经济格局“洗牌”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将目光瞄准海外的铁矿石、有色金属、制造业等领域,其中有少量成功的,还有大量失败的案例,但其经验都值得好好进行总结。记得有个学者提过一个术语,叫海外并购的“原罪”。大意是讲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本身就处于劣势,先天不足,如果再不做足“功课”,则容易将企业带入亏损的泥沼。

  话题2:

  国内企业进入海外市场并购容易产生哪些风险?

  南方日报:从目前的汉龙矿业由于高管问题出现的并购危机,到之前TCL在欧美市场的“屡战屡败”,到中铝入股力拓的“痛失大单”,一系列的案例,无不证明“海外有风险,并购需谨慎”的说法。国内企业进入海外市场并购,容易产生哪些风险?

  林平凡:对国外的政策法律、文化背景不熟悉是主要障碍

  目前而言,现在国内企业的海外并购,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矿石能源等领域,目的也很明显,抢占国际市场和控制国际资源。海外并购就风险性而言,无疑要比国内的“大鱼吃小鱼”风险性要高得多。

  一方面,国内绝大部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主要面临的市场是针对国内,对国外的政策法律、文化背景并不熟悉,由于经营环境的不同,国内企业要走出去,面临巨大的经营环境风险。

  另一方面,国内许多企业从制造与贸易业起家,在这些领域往往只要集中解决好人力、原材料成本就“万事大吉”。但事实上,这些在国内看似轻而易举能解决的问题,在国际市场并不尽然。比如制造业方面,除了人工成本,还面临当地的市场意见是否准确的问题,也就是说生产出来的产品会不会被当地市场所接受。如果当地市场在走下坡路,那我们进行并购其实是去接人家“烂摊子”。

  王桥:细节定成败,每一项因素走到海外市场都可能被放大

  从自身因素来看,造成海外并购失利原因有文化的差异、法律的区别,甚至国内以前可能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工会的影响,还有环境污染的控制等。即便是上述因素都过关,都还存在资本的限制,即中国企业即便有钱,也不能随便投资。所谓“细节决定成败”,由于国内、国际经营环境的不同,每一项因素走到海外市场都可能被放大,导致失败。

  话题3:

  国内企业进入陌生环境的巨大风险如何避免?

  南方日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海外并购时,由于法律、文化、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国内企业进入陌生的环境不可避免将产生相当大的风险,而如何未雨绸缪是企业亟需考虑的问题。

  林平凡:建大型跨国公司应该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

  要消除海外并购的风险性,单凭企业的一己之力难以完成,政府既要发挥鼓励支持作用,同时也要发挥主导与引导作用,组建大型的跨国公司应该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进行支持,比如融资的渠道要畅通,这样企业就能集中“兵力”进行海外的争夺。而企业方面也不能“坐以待购”,可以积极和海外朋友及当地的领事部门联系,熟悉海外市场的法律法规、政策背景、文化习俗,这样才能“化被动为主动”。

  王桥:可以多联系当地华桥,摸清底细,知根知底

  成功的海外并购既要取得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信任,还需要“剑走偏锋”,企业可以多联系当地的华侨,摸清底细,互相知根知底,这样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一些。事实上,在海外并购时,民企会做足更多的“功课”,加上市场的导向性,所产生的并购需求合情合理。而国企以集团利益形式产生的海外并购,由于主要是针对一定的利益诉求,因此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即便并购成功,效率也非常地差。

  崔毅:制定好合适的策略可以事半功倍

  在实施国际化战略时,四川迈普通信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它主要分三步走,分别从资本、产品和公司国际化进行,就像中国革命的“农村包围城市”一样,制定策略是一回事,但实现路径的选择则是另一回事。

  迈普通信选择的第一步,在相对不成熟情况下,尽管公司不缺钱,但还是引进美国、法国和中国香港地区几家投资基金,从而融资1500万美元,实现资本的国际化;第二步,通过股份的合作,用产品打开美国、法国和中国香港地区市场,由于公司好股东们也都有收益,因此股东们也乐意帮助,从而让资本的国际化带动产品国际化。前两步走好后,第三步公司国际化也就理顺成章了。
责任编辑:张冰馨

【字号 】 【打印】 【关闭
  
推广:出海, 受阻, 企业不行, 制度障碍,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