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至23日,北京炭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5年庆典暨低碳发展论坛技术合作与项目对接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低碳行动联盟首个《低碳企业标杆奖》授予北京炭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华宋庆龄国际基金会与该公司签署了10年购买200亿元炭球的战略合作协议。
中华宋庆龄国际基金会与北京炭宝公司签定十年购200亿炭战略合作协议
9月19日至23日,北京炭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5年庆典暨低碳发展论坛技术合作与项目对接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低碳行动联盟首个《低碳企业标杆奖》授予北京炭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华宋庆龄国际基金会与该公司签署了10年购买200亿元炭球的战略合作协议。
北京炭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从水泥低碳工艺助剂研发,服务于”“三农”与落后产能对接转产洁净型煤,农作物秸秆炭化和烧烤碳球出口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及其核心竞争力产品的校企联合科技创新型企业。五年前,55岁的崔宝玲从湖南长沙到北京创业,在国家煤炭建材两个研究总院专家教授帮助下开始了炭宝人为“一个煤球,也能使我们的天空更蓝”的创业历程。为了水泥节能减排和落后产能转产,他们跑遍了全国各地,深入机关、厂矿、院校、乡村调研,总行程50余万公里,提出了水泥立窑转产洁净型煤的大胆设想。经过几年潜心专研,他的《秸秆炭化、分离工艺及其所用的分离设备》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他凭一个改变了燃烧方式的煤球使联合国工业组织、中华宋庆龄国际基金会和泰国议会认同了他的事业。开通了三条产销渠道,架起了三座通往碧水蓝天的桥梁。他发明的“多封闭真空炭化炉窑设备及工艺”较好地解决了该系统闭循环及其热利用和副产品的回收问题。3吨秸秆=1吨生物质炭+45~60千克木焦油+100~120千克木醋液+2000~2600立方可燃气。就是将农作物秸杆炭化粉、燃煤、煤矸石等可燃物质混合后,加入炭宝牌节能增效剂,利用水泥厂绝大部分原有的设备设施,将新增炭化炉窑装备及成型工艺自动化,即可生产出来的既防水又能长期存放的洁净型煤(也叫混凝煤)。一个煤球的文章可以救活2000家工厂,盘活上千亿的资产,可以解决城乡150万人的就业。若按一家四口人计算,那么就可以解决600万人的吃饭问题。只讲农作物秸秆回收一项,每个农民每亩可净增200元左右的收入,相当于秸秆换农资,农民种地不花种子、农药和化肥钱。
与会者在辽宁台安的北京炭宝科技基地参观了正在生产的车间,看到了玉米秸秆从机压成梱到入窑炭化、洁净型煤从原料制备到煤球成型、厂内循环从余热利用到副品回收的工艺工程。人们被这一高科技项目深深地吸引着,都称赞这是农民致富的好项目。中国低碳行动联盟执行主席张桦概括说:“炭宝科技、台安模式、荆门样板,都将在未来几年内对国内建材落后产能企业转产方面,乃至中国低碳行动联盟低碳项目对接方面发挥出巨大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崔宝玲他作为炭宝品牌的创立者和炭宝科技的带头人,曾获首届全国建材行业技术革新二等奖、中国光彩事业“新财富成长之星”奖、全国“建材行业十大新闻人物”称号等。他是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和中国商会联合会的副会长,又是中国低碳行动联盟的副理事长。他说:“我要的是全国的水泥落后产能企业都能加入到秸秆炭化或生产洁净型煤的行列”,欧洲市场将是我们的下一个目标”。
在论坛上, 中华宋庆龄国际基金会副主席吴家澄、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原党委书记赵宏声等4人与炭宝公司进行了四个项目的签字对接.。中国低碳行动联盟执行主席张桦将该盟首个《低碳企业标杆奖》授予北京炭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崔宝玲,论坛上共有8位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副主任、国务院参事蒋明麟;中华宋庆龄国际基金会副主席吴家澄;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名益会长张人为;国家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教授级高工李师仑;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教授级高工秦至刚;国际商报社党委书记管延斌;中国同乡发展促进会秘书长王飞等百余人参加了论坛。
廖伟,和平
责任编辑:张冰馨
推广:中国低碳行动联盟, 《低碳企业标杆奖》, 北京炭宝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