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 特别关注 > 正文
国内信用评级机构夹缝中求生 法律上仍存真空
来源:北京商报       时间:2011/9/8 9:34:13     
“国内评级机构已经诞生了20多年,但是由于监管法律的真空,没有统一的规范来整合国内信用评级市场,令这一市场在夹缝中求生存。”华夏标准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玲告诉记者。 
有人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可以毁灭一个国家,一样是核武器,另一样就是国际评级机构。前不久,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普将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由AAA下调至AA+,推倒了美国主权评级百年最高等级的“神话”,不仅掀起了标普与美国白宫的“热战”,也掀起了全球资本市场的新一轮动荡。然而,在感慨标普强大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象是:已经在国内发展20多年的国内评级机构仍然尴尬而弱小。

    大公国际的糊涂账

  说起近段时间一直持续的全球金融动荡,不少人仍然“耿耿于怀”,一次金融危机竟然是评级调低所引起的。其实,早前众所周知的希腊债务危机、欧洲债务危机都与信用评级离不开。2009年12月,穆迪、标普和惠誉这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不断向希腊发出“警告”,令希腊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级别降至负面,最终成为“垃圾级”,使欧盟各成员国纷纷自保而迟迟不推出救市方案。

  此次,美国的降级更是冲击了全球资本市场,不少人却认为这是一场自导自演的“政治闹剧”。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令政府财政赤字加大,目前美国的债务比重已经占到了经济增速的75%。但是由于美国债券发行量有法定限额,8月限额到期,若没有相关措施,美国将出现债务违约,从而出现债务危机。提高上限的提案没有很快得到美国两党的同意,令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缓慢,对此标普因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的存在而调低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这意味着美国的债券还款能力下降,比如中国持有美国大量的长期债券,这笔钱很有可能因此“打水漂”,但当债券持有到期的时候,美国也可以给持有国少交些钱。

  虽然评级的调低消除了美国债券违约风险,但是全球股市全面下挫,我国股市在8月8日(美国被下调评级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就迎来黑色星期一,A股狂泻近百点,投资者对于内外围投资市场都比较失望。

  值得注意的是,早于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下手的国内信用评级机构大公国际也因为看的清楚明白迅速“蹿红”, 对于美国、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的信用风险,大公国际都早于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下调各国主权评级。但在国内市场大公国际却犯了迷糊。8月8日,大公国际给予铁道部AAA主体信用级别。而在此前,大公国际给予中国本币的评级是AA+,低于铁道部的评级,引起市场哗然。“大公国际给予美国政府的评级仅为A,展望负面,如此看来一个政府的偿还能力还不如一个部委机关,实在让人不解。”市场人士表示。

  这一“铁道部信用高于国家信用”的评级举动降低了大公国际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公信力。众所周知,铁道部负债累累,截至今年6月30日,铁道部的负债已高达2.09万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58.54%,而上半年铁道部利润仅42.9亿元。而这期被冠以AAA级别的铁道部90天超短期融资券,并没有受到市场过多的关注和欢迎。对此,大公国际回应道,铁道部拥有大规模的优质资产,经营性现金流呈持续增长趋势,发展前景很好,且具有国家信用特性,偿债能力极强,但是一个机构的偿还能力并不是单单根据其背景来判断的。

  而大公国际在国内的糊涂账还不止一笔, 4月“云南省公路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违约事件”之后,6月29日,另一家云南省政府的独资平台公司云投集团主体信用评级,被大公国际从AA上调至AA+。随后,7月城投债遭遇了信用危机,但其又上调了两款其他城投债的评级。国内一系列的糊涂账令大公国际的公信力不断受到质疑。其实,大公国际只是国内所有类似机构的缩影,太多的“牵绊”让这些机构面对国内庞大的债券市场也束手无策。

  夹缝中挣扎

  我国第一家信用评级机构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诞生在1988年,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约束,这一市场一直处于比较混沌的状态。

  “国内评级机构已经诞生了20多年,但是由于监管法律的真空,没有统一的规范来整合国内信用评级市场,令这一市场在夹缝中求生存。”华夏标准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玲告诉记者。

  同时,国内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的另一大阻力就是尚未建立起话语权。据公开资料显示,现在,我国规模较大的全国性评级机构有大公国际、中诚信、联合资信、上海新世纪四家。然而,自2006年起,美国评级机构就开始了对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全面渗控。同年,穆迪收购中诚信49%的股权并接管了经营权,同时约定七年后持股51%,实现绝对控股;2007年,惠誉收购了联合资信49%的股权并接管经营权;2008年标普也与上海新世纪开始了战略合作,双方在培训、联合研究项目以及分享信用评级技术等领域进行合作……可以说,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几乎控制了中国三分之二的信用评级市场。由于国际评级机构的控制,国内评级机构话语权严重缺失。

  不仅如此,“行政压力”和“利益输送”也令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缺少了公正、公开、透明,特别是诚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很多机构都没有做实际性、市场化的工作,片面地根据政治力量作为信用评级打分的评判标准。其实,信用评级机构应该走的路,是放开信用评级机构的设立门槛,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通过实践检验,一旦不够公正就被社会淘汰,但现在行政化太强,所以市场化还比较困难。

  经济学家郎咸平说过,不公正、造假、受利益集团所控制的信用评级机构,对一个国家的伤害最大。记者了解到,在国内的信用评级市场,有一股不良之风就是“花钱买评级”,如果需要信用评级,如政府债、公司债、企业债、可转债等等,只要花一笔较为昂贵的费用,就可以获得较高的评级。

  “通过买卖评级是没法发展下去的,其中的原因既有行政压力,也有利益输送。国外信用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与外部压力,我们一应俱全,并且程度比国外机构更甚。”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主任章政指出,信用评级机构最需要的就是公正客观,评级机构的核心就是公正,如果丧失了公正就会破产倒闭。所以,国内信用评级机构最需要的是“独立发展”,而不是成为“3A”制造工厂。

  有行无业的困局

  关于评级方法和标准,每个评级机构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模型体系。按说这套评级模型体系应该算是各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但目前国内市场不同机构却给出雷同的评级结果,且相似重合度极高。造成目前国内同质化评级现象较为严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的。

  对此,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评级过程更像是走过场、走程序,他说:“目前评级更像是发行人的一种诉求,因为发债就需要有评级机构给予信誉评级,因此发行人仅仅需要一个高级别的评级结果就可以顺利发债,这导致了目前评级市场向发行人需求方向倾斜。”

  这种偏向发行人需求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目前国内资信评级市场的真实状况。这种更多依赖买方市场需求的评级,客观地讲不能称为第三方评级,因此失去了原有公平、公正的味道,这也正说明我国资信评级行业的不成熟。

  对此,张玲说:“目前国内资信评级行业在法律方面还存在真空。国家就《征信管理条例》正在第二次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因此相关条例还没有出台。加上人民银行认为资信评级是特殊行业,工商局对其注册开放程度还不是很高。目前市场上主要有的几家,比如大公国际、中诚信,还有联合资信,都是经人民银行批准的。”

  另一方面,行政力量对该行业束缚较大,导致一些评级成为走程序甚至是自说自话。比如银行发债方面的评级,基本上不进行外部评级,而是在银行内部进行评级。对此,某评级机构负责人说:“内部评级一般只能作为内部参考,外部使用则完全是另一回事。但就是这种现象,导致了评级的混乱,市场需求的不旺盛直接影响了该行业的发展。”

  章政说:“除了制度、市场需求、法律和一些本身行业内的问题外,还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第一点是目前国内的资信评级业务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大家对这个行业究竟该如何运行、管理和监督到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框架。因此,可以说国内的资信评级仍处于一个有行无业的状态。第二点是国内资信评级的标准还没有建立起来,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评级所运用的模型等各方面层次还有待提高。”

  有观点认为,评级机构力求的是客观、公正,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章政说:“评级机构与企业合谋出售评级在国外也是存在的,但如果评级机构这样做对自身的危害是很大的,未来结果一定是倒闭。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评级公司也会受到政策和金钱的影响,但是在行业中做得越久且非常负责的就会更加珍惜自身的地位,对自己约束力越强生存的就会越长久。而国内资信评级行业的当务之急是,应当先力促其发展起来,形成真正的行业。”

  市场亟待培育

  虽然目前评级行业存在诸多问题,但是诸多业内人士仍看好该行业的未来发展。数据统计显示,过去五年,中国债券市场共发行2880余只债券,如果算上已评级未发债的,按照每一单评级收费25万元计算,整个评级行业在过去五年大约有14亿元的收入。而在未来,这一数字有可能显著增加。

  “虽然目前该市场盈利情况不是很好,但是我们依然看好国内资信评级的行业前景。行业只是刚刚起步,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好,现在就是亏也要坚持下去,主要是先树立品牌,确立行业地位,届时自然会有所好转。”一位财信管理公司的业务总监乐观地说道。

  从国际方面看,品牌对资信评级行业可以算是核心竞争力。三大评级公司之一的标普,2008年营业收入达到26.5亿美元,该公司对国际数万亿债务工具进行评级,并且依靠自身信誉设立了标准普尔指数,对资本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而资信评级公司创立自身品牌的最佳途径就是长期从始至终地做到客观、公正的第三方中立评级。“这个行业有内幕交易不足为奇,国际上看也是有先例的,但是如果评级公司这么做,就是对自身的不负责,是鼠目寸光的。资信评级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它是完全依靠自身的声誉和口碑来生存的。所以说如果作假评级,市场一定会将它淘汰。”章政说道。

  行业未来的发展势必离不开明确的行业框架体系。在行业刚刚起步,处于有行无业状态的时候,更应重视规划,未雨绸缪。在谈到行业建立应注重什么问题时,章政说:“要培育市场,要培育一批信用评级机构、专业人才和完善相应配套法规的供给。其中,要坚定去培育一大批机构,不要怕质量不高,让它去经受市场的洗礼,最终大浪淘沙才可能出现中国的权威评级机构。”

  此前,有观点认为国内信用评级问题的关键是源于不够市场化,是非市场化因素阻碍行业发展。其次,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真空,不够完善,监管也较混乱。章政认为,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国内还没有形成使用信用评级产品的习惯。他说:“问题的根本,是市场还没有形成。因此说必须培育市场,培养信用产品更多的使用需求。”

  据记者调查,国内信用评级没有形成市场主要缘于国内没有使用信用评级产品的习惯。一方面是信用评级在国内还算是较为新鲜的事物,还有许多人不了解其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还存在一些客观的因素。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胡洁博士说:“资信评级市场是依赖于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的,比如金融产品的创新。而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尚不完善,特别是债券市场发展滞后。未来随着发债主体、发债种类的增多,自然会增加资信评级市场的需求,这将使市场不断增长。因此,需要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才能给资信评级市场提供更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焦剑/制表

  商报记者 孙哲 闫瑾/文 焦剑/漫画

  国内部分资信评级机构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

  联合信用管理有限公司

  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

  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

  华夏标准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张冰馨

【字号 】 【打印】 【关闭
  
推广:国内信用评级机构, 夹缝, 求生, 法律, 真空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