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邮 箱
在线加入
网站首页
企业要闻
财经报道
权威发布
安全生产
维权时空
创新前沿
公益慈善
企业舆情
经济人物
食品
汽车
房产
环保
IT
娱乐
旅游
教育
招商
商场
物流
通讯
会展
健康
财经
家电
科技
能源
位置:
首页
>
金融投资 >
金融投资 > 正文
从“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
来源:
金时网
时间:2008/6/2 9:51:14
“音乐不停,盛宴不散”。目前次贷危机余波仍未平息,事态还在进展。但透过危机的来龙去脉,剖析危机的前因后果,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场“次贷危机”的爆发力并不“次”,由此引发的“次债危机”的影响力也不“次”,留给人们深刻反思的命题更不“次”。
2007年3月12日,华尔街首颗“惊雷”被引爆。美国第二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因次贷坏账申请破产。数月后,借着贝尔斯登基金涉足次债巨亏的“风力”,外加标普、穆迪突降次债评级的“风速”,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飓风”骤起。“蝴蝶效应”瞬间显灵,把“投行巨头”美林银行、“超级金融航母”花旗集团、“全球财富大管家”瑞银集团一并拖进“风暴”,从而引发了一场影响重大且深远的全球性“金融大动荡”。
受此殃及,世界各地惊现巨亏的金融机构不计其数,英国北岩银行遭遇挤兑风潮,就连离北极圈仅有200公里的挪威小镇都不能幸免!我国股市受影响大幅下挫,当今全球化的威力可见一斑!“关注邻里就是关心自己”,我们不妨驻步留心大洋彼岸掀起的“次贷危机”,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未雨绸缪,合规稳健经营,“绿色”持续发展。
危机何来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这句中国老百姓经常调侃用的戏言,美国人肯定不知道,但华尔街的精英们却就是这么做的:他们为了追名逐利,魔幻般地“淘换”出各种“新花招”,诱导那些“不够格”的购房借款人越入“雷池”,动了不该动的“奶酪”。次贷的“高回报”驱动逐利“车轮”飞转。2001年,美国次贷约1200亿美元,到了2006年达6000亿美元,五年间增长5倍。
金融创新是华尔街的生存法宝。近年来,华尔街造出的一代代金融衍生品不胜枚举,其中在次贷基础上,把资产支持证券“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做抵押,并经信用增级后再证券化的债务抵押债券最受欢迎,也最具影响力。
CDO复杂奥妙之处在于,发行机构将MBS按违约风险大小,再拆分打包成不同风险级别债务层的CDO。一般分为高级债务层(被评为AAA级)、中级债务层(被评为AA、BBB和BB级)和低级债务层(不需评级,发行者自持)。三层CDO市场份额分别是80%、19%和1%.显然,享受与美国债同等信用等级的高级债务层的CDO最受投资者青睐。
由于CDO投资周期短至30天,年回报率高达800%,信用评级又如同国债,简直创造了“高收益、低风险”的金融“神话”,难怪华尔街乃至全球越来越“追捧”这个“宠儿”。1987年“垃圾债”大王创立第一个CDO时还少有问津;1995年前后全球发行量250亿美元;到2004年发行总量比1995年翻了一番;2006年达到2750亿美元,是2004年的5倍多,其中次债CDO占到37%.
美林、花旗、巴克莱资本、荷兰银行、德意志、高盛、Wachovia、联合瑞士、JP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成为世界十大CDO发行机构。其中美林是CDO市场的领头羊。CDO在给银行带来丰厚利润方面“立了头功”。也正是CDO这个神奇的“支点”,让华尔街应了阿基米德那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当金融家们忙着拿别人的钱为自己赚大钱,得意享用杠杆产品带来的“硕果”时,有些就分明找错了“支点”,结果是不仅“撬动地球”,还“撬裂地壳”。
危机所在
梳理次债运作“迷阵”,弄清当事各方“利益链”与“风险链”,有助于理解危机爆发的前因后果。贷款经纪人营销成功后,贷款机构发放贷款。传统上,贷款机构应把贷款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并承担相应的信用风险。但当下的华尔街却有投资巨头们愿买下这些次贷,并用作抵押打包证券化成次债CDO,信用评级后发售给全世界的投资者。如担心CDO风险太高者,还可从债券保险公司购买“信用违约交换”来对冲避险。
经济上行周期时,这一系列的“金融创新”的确令当事各方皆大欢喜:“不够格”的购房人能如愿实现“美国梦”;贷款经纪人不管其他,拉到借款人就能拿回扣;贷款机构不必坐等贷款到期,售出次贷提前回笼资金;投资银行低价买回次贷,打包成ABS、MBS和CDO再高价售出,还能得到CDS的对冲补偿;信用评级机构和债券担保公司“点石成金”赚取高额次债评(增)级费;全球投资者“热捧”次债,坐收红利。
但是,资产证券化在提高房贷资产流动性的同时,也拉长了信用链条,增强了风险辐射,其中最大风险来自于维持“收益链”的流动性风险:有些贷款机构“只放贷,不吸存”,需经常光顾华尔街,短借头寸维持周转;投资银行也需短筹款项“以小博大”;对冲基金更需借助信贷,杠杆放大资本实力进行投资。在整个资金供应链中,最薄弱的当数次贷借款人的资金状况,他们有的除已抵押的房产外,所剩无几。可是,金融危机总是会在最薄弱的环节爆发。
特别是当美房市继续火暴和利率长期低迷的预期发生了颠覆性“逆转”时,恶性循环的“闸门”被无情地启动了:面对“付款惊魂”,“不够格”借款人纷纷交钥匙走人,次贷违约止赎暴露次贷资产不良,次贷资产支持证券突遭降级(有的与垃圾债只一步之遥),CDO价值应声缩水,CDS也无力补偿,次债市场突然凝固。这时次债持有者们既不掌控实物资产,又弄不清CDO包中装些啥产,购买CDO的钱还是借的,避险的CDS又索偿无望,岂不手足失措、乱了方寸?争相抛售债券、赎回基金,其中不乏优质证券!“金融恐慌”闪电般在全球扩散,并同样被翻倍放大!如果说“贪婪”滋生了次贷危机,那么,“恐慌”就是次贷危机的“元凶”。
危机启示
“音乐不停,盛宴不散”。目前危机余波仍未平息,事态还在进展。但透过危机的来龙去脉,剖析危机的前因后果,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场“次贷危机”的爆发力并不“次”,由此引发的“次债危机”的影响力也不“次”,留给人们深刻反思的命题更不“次”。
启示之一:金融风险真的能化解消除吗
这场危机表明,华尔街运用“金融创新”化解风险、防止危机的“锦囊妙计”失效了。金融风险无法化解与消除,只能有限转移与分散。资产证券化充其量只是将资产风险借助于证券流通,像“摊煎饼”一样给“摊派”出去,让尽可能多的人承担风险损失。但这个“煎饼”不是越摊越薄,越摊越没了,而是随着层层证券化,越摊产品越复杂、风险越叠加、信用链越脆弱,监管也越无力,一旦哪儿有“动静”全盘就会“摧枯拉朽”,对冲基金也无济于事。贝尔斯登基金的垮台发出了信号:对冲基金承担的风险仍很有限,如承担风险的承担者出现风险,谁来最后为损失埋单呢? [NextPage]
即便如此,金融机构也不是束手无策、无计可施。在这场危机旋涡中仍有人在“笑着数钱”,如高盛CEO劳尔德。贝兰克梵和对冲基金经理人约翰。保尔森。高盛合伙制下“利益与风险”互控的核心文化突显功效,让他们盛景之下不忘洞察隐患,遇有“蛛丝马迹”,不贪婪,果断决策,化险为夷!美林“触礁”教训可鉴:鼓励激进冒险,孤注压宝CDO,遇险仍不收手,终酿巨额亏损,2007年9月才速设首席风险官,难怪“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可见,全面风险管理应始终贯穿于金融机构的核心文化建设之中,到时“报警器”才不至于失灵。
启示之二:信用评级真的权威可信吗
当今微软技术已广泛运用于金融领域。“评级模型”功效显著,华尔街乃至全球的金融参与者们有谁离得了它,又有谁不深信于它呢?可再好的技术软件也需要数据支持,看看模型中的数据吧,都是些几十年前的历史数据、历史参数和当初的期待值,均早已过时;加上衍生品结构过于复杂,获取信息相当有限,不确定因素又很多,“评级模型”难以得出正确结论;更关键的是有的模型操作者“离经叛道”,与“利益”为友,置职责于不顾,参与指导CDO打包,甚至按照授意评级,迷惑蒙骗投资者。当然,这次危机也使其痛食苦果,备受责难,有的已被取消AAA评级,声誉与权威受到重创。
在培育和完善金融市场过程中,中介服务机构的责任与作用至关重要。做得好,可推动市场健康发展;反之会打击市场信心,加剧市场崩溃。次贷危机就是最好例证。另外,投资者过分依赖信用评级也是这场危机应汲取的教训,如果今后投资者注意投资不盲从,自己掌握主动,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请记住巴菲特的金玉良言:不要投资自己搞不懂的东西!
启示之三:诚信自律真的能约束逐利行为吗
金融市场无疑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最佳竞技场。从商逐利,天经地义。但“不奸不商”的说法又从另一个角度透视出这个竞技场上充斥着“欺诈”,甚至“血腥”!对这个竞技场是放任自流,依靠诚信自律?还是严加管束,借助监管他律?一直是国际金融监管界的一大难题,也是这场危机不幸爆发的惨痛教训。也许“跳蚤原理”给予一些启示:把跳蚤放在不扣盖的盒子里,它能跳出很高而跑掉;如扣上盖子,它只能跳到头顶盖子,如此反复,即便把盖子拿开,也不用担心它跳出盒子跑掉。这说明强制的力量可改变固有的习性,并形成规范的行为。诚信自律始于他律,并仍将是市场约束机制的最高境界。
也许想矫枉过正,美国正着手实施“拉网式”的金融监管改革。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稳固“三大监管支柱”的基础上,也将尽快研究对其他领域的监管措施。不过,并非一切市场失灵都能找到有效的监管补救,更多监管也会催生出更多的监管套利和道德风险。需注意的是,不要在纠正一个市场扭曲的同时又引发另一个市场的扭曲。
启示之四:“黑天鹅”真的还会再来吗
“天鹅是白色的”,在人们心里早已根深蒂固,直到18世纪澳洲发现了黑天鹅,原来固有的概念才被推翻。此后,“黑天鹅”成了一种隐喻,即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随时会发生,而且概率比想象的高得多。“次贷危机”恰好又是一只“黑天鹅”。谁会料到仅占美房屋抵押贷款总额7%~8%的次贷会引发全球金融动荡,并至少造成近万亿美元的损失。似类的情况还有“9。11”事件、新奥尔良飓风和印度洋海啸。看来,人们惯常的认知与预测“自信”往往会被一个个突发性事件击得粉碎。今后如不留神,恐怕不定什么时候还会来只“黑天鹅”呢!
细细考量这场“次贷危机”,人们还是觉得危机发生得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华尔街的许多高管说:我们的风险管理流程运行很正常呀,但没想到出错的是流程背后的假设。也可以这样理解:机器运转正常,只是放错了原料。一个个意外的“黑天鹅”也告诉我们:人类对未来的认知是极其有限的,对不确定性仍难以预测,但可对“情理”之中的因素给予尽可能地把握与提前防范,这也是现代金融业对风险管理与监管的挑战。
启示之五:“老百姓住房”问题真能通过金融创新来解决吗
“让穷人也能圆上美国梦”,是美国政府和所有普通人的一致追求,为此华尔街的金融家们发明创新了“次贷”。但事与愿违,次贷非但没有解决问题,还足足帮了个倒忙,使一些美国百姓债台高筑,苦不堪言。看来,通过金融创新手段圆不了穷人的“美国梦”!一个真正发达和法治的市场应该能够实现“效率与公平之双赢,优胜与劣汰之公正”,那该由谁来帮助弱势群体解决相关的社会问题呢?
从这场危机到头来还得由美联储救援的行为来看,真正解决老百姓的社会问题还得靠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与慈善机制,这需要由政府专门指定机构来承担实现社会效益的职责。如将这些弱势群体引入或推向市场,恐怕“黑天鹅”早晚会出现,而且大家拥有的“天鹅”还会“落地”变成“鹅”!
责任编辑:陈志红
【字号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推广:
次贷危机, 金融创新, 华尔街, ,
C
E
NN 瞭望台
京东企业采购节开启 终结企
12月15日,以“企业采购节,采购人自己的节日”为主题的20...
斗米兼职赵世勇:人才共享是资本
京东企业采购节开启 终结企业
2019北京世园会发布会于北京
中国联合航空有限公司与北京宝苑
松鼠相框试水老年人智能终端市场
北京金汉斯陷入关店闹剧 被辞退
陈年低调做减法:凡客兜兜转转回
图片新闻
博文新闻
热点新闻
380英镑体验地
国庆长线游短线游
解读天宫一号飞天
刘春红五破世界纪
国家能源局:今冬部分地区可能持续
北京城区住宅均价三个月首次回落
发改委:入冬后全国部分地区煤电油
媒体称上海浙江等四省市将自主发行
大众合并在华进口车业务 进口车销
疯狂英语十年慢跑:管理层变动大成
全球最佳雇主50强:仅一家中国企
2011美国最鼓舞人心的25家公
360隐私保护器腾讯案终审维持一
网络舆情抽样与分析方法
刘长锋:从嘴上风暴到会场革命的路
昨日经济频道热点新闻排行
华菱钢铁子公司资产重组遭否 两大
多家银行9月存款破纪录负增长
浦发银行称184亿次级债发行无具
第三轮资产证券化即将重启 试点额
合作单位
美的集团
|
海信集团
|
海信科龙电器
|
蒙牛集团|
伊利集团
|玫琳凯
|
同煤集团
|
胜利油田
|
北京康斯特
|
贵州茅台酒业
|
清华同方
|
北京二商集团
|
福建七匹狼
|
长虹电器
|
奥克斯空调
|
青岛啤酒
|
格兰仕电器
|
圣元
更多>>
媒体联盟
新浪网
|
人民网财经
|
网易
|
腾讯网
|
和讯网
|
凤凰网
|
中青网
|
金融界
|
慧聪网
|
中国经济网
|
时讯网
|
品牌中国网
|
第一产经网
|
金羊网财经
|
浙江热线
|
易观察
|
北京经济网
|
华北网
|
国际节能环保网
|
中国产经新闻网
|
CCTV证券资讯
|
华讯财经
|
苏州新闻网
|
更多>>
关于我们
|
媒体联盟
|
网站地图
|
在线加盟
|
法律声明
|
招贤纳士
|
证件查询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