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金融投资 > 金融投资 > 正文
券商集合理财再开闸 搁置券基“抢客”争议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08/5/15 9:01:19     
 
已平稳运行三年的券商集合资产管理业务,终于有望迎来新的发展空间。 

  中国建银投资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投证券”)称,该公司申报的“中投汇盈核心优选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下称“中投汇优”)已于2008年5月8日获得证监会批准。 

  这是证监会自2007年8月以来重新受理集合理财材料后批准的第一只理财产品,更是监管部门第一只试行简化流程试点的券商理财产品。 

  2007年3-7月,中国证监会曾一度暂停受理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申报。今年前4个月,已获批的6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均是2007年3月前向证监会申报的“老产品”。 

  “从中投汇优开始,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审批期将有望从16-18月缩短至6-8月。”5月14日,权威人士指出。 

  审批流程拟缩短 

  作为去年8月券商综合治理收官时分最后一批获创新类资格的证券公司,中投证券在7个月后率先推出首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引人关注。 

  自2005年3月,广发证券正式推出首只集合理财产品——广发理财2号——至今,券商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已走过了三年历程。 

  目前,拥有推出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资格的29家创新类券商中,仍有13家券商没有一只产品获批。即使加上刚刚获批的中投汇优,只有16家创新类券商推出了33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 

  由于23只产品都是在2006年券商集合理财试点前后推出的,规模大都小于30亿元,因此,已成立的31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总体规模相比公募基金,可谓“九牛一毛”。 

  “2007年真是太憋屈了。”谈起券商集合理财业务,西部证券一位内部人士说,该公司去年初就获得了创新类券商资格,随即便展开产品的设计和申报。但2007年3月后,由于管理层突然停止了新产品的材料受理,所有计划戛然而止。 

  “去年3月至7月,正是市场最火爆的一段时期。当时,业界流传一句话,'只要你能拿到多少钱,我就可以给你挣多少钱’。”上述西部证券内部人士感慨,就在产品何时能批设仍然遥遥无期时,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负责人最终因此“负气而走”,转道私募。 

  与西部证券一样,2007年年初拿到创新类业务资格的宏源证券(000562行情,股吧)(000562.SZ)也一直未推出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该公司资产管理部人士说,这并不是其产品设计问题,公司拿到创新类资格后不久,管理层就暂停了新产品的材料受理,导致公司申报的材料无法受理。 

  2007年8月,证监会重新受理集合理财材料后,宏源证券再次与新晋的多家创新类券商一起加入材料申报队伍中。 

  作为证监会自2007年8月以来重新受理集合理财材料后批准的第一只理财产品,中投汇优显然十分幸运。 

  该公司资产管理部人士说,中投汇优是监管部门第一只试行简化流程试点的券商理财产品,“我们争取今年能够再推出一只新产品,然后年底再申报一只。” 

  搁置争议 

  为什么中投汇优能够在材料受理后的短短7个月内就获批?管理层为什么要在此时推出简化流程试点的券商理财产品? 

  权威人士透露,除了目前二级市场经过充分调整,风险已经大大释放,此时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募集并建仓的风险较小外,更主要的原因是,有关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与证券投资基金存在“同质化”,及证券公司历史上资产管理业务底子不干净,容易传导风险的“争论”已逐步搁置。 

  本报记者了解到,2007年3月,证监会机构部曾召集已发行和将发行集合理财产品的券商座谈,讨论如何积极发展集合理财产品市场。 

  但正是此后,监管部门一度暂停了新产品的受理工作。 

  “会上,证监会机构部明确表示,目前基金对于集合理财产品有很大的质疑,认为集合理财产品没有多少创新,跟基金是同质的。”中信证券(600030行情,股吧)资产管理部的一位人士透露,这曾是证监会基金部和机构部此后一段时间关注的问题之一。 

  在上述人士看来,关于集合理财产品复制基金的说法,现阶段一时间是很难讲清的,“其核心问题是,管理层对券商的风险控制能力是否还有所顾虑。” 

  该人士认为,由于券商之前的资产管理业务存在着底子不干净的历史渊源,导致外界和管理层很难不顾虑证券公司有可能将公司内部的其他风险传导到集合理财产品中,给客户造成损失。 

  毕竟,历史上券商的内部风险传导能力是有目共睹的。2004年起证监会开展的证券公司综合治理主要的一个目标,就是清理券商违规的委托理财业务,遏止券商将内部风险转嫁到客户资产上。 

  “站在基金公司的角度上看,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客户的需求,基金公司是可以满足的。不过现在看,这种争议已经搁置起来了。”东吴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管理部一位人士说,从券商角度上看,市场需要多种类型的理财机构,对于研发能力相对较强的证券公司来说,发展集合理财产品无可厚非。 

  山西证券总裁侯巍接受本报采访时曾表示,目前券商推出的理财产品跟基金还是有区别的,“最主要的是,证券公司以自有资金出资,跟客户一起承担责任。只有客户挣到钱,证券公司才可以挣到钱。” 

  另外,侯巍认为,集合理财的资金性质比较稳定,“船小好掉头(目前每一只产品都不会超过35亿元)”的特点使集合理财能够在震荡的市场中赢得生存空间。 

  今年一季度最抗跌的两只基金——华夏大盘精选(行情,净值,基金吧)及东吴双动力——就是属于盘子相对较小、封闭期较长,符合这一特点。 

  “目前,基金在理财市场上的规模过于庞大,对整体股市的平稳运行是不利的。”已推出两只集合理财产品的东海证券资产管理人士指出,由于要应对赎回和排名,很多基金基本上难逃助涨杀跌。 

  在他看来,及时为集合理财松绑,壮大券商实力,可以使机构投资者格局多元化,能互相制衡,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不管是从市场资金来源增量,还是从理财产品可选择范围扩大的角度,大力发展券商集合资产管理计划都是对投资人的一大利好。”该人士指出。
责任编辑:洪俊峰

【字号 】 【打印】 【关闭
  
推广:券商, 券基, , ,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